焦土松山 7月5日,云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采訪組從龍陵縣城出發前往松山戰役遺址尋找烈士足跡。行至臘勐鄉境內,遠遠便望見松山雄踞于奔騰的怒江西岸。其主峰前臨深淵,后為陡坡,村莊和旁山伏于腳下,初顯易守難攻之勢。松山蒼莽,云南松密林包裹山體,更添雄偉靜穆。 細雨中走進松山,“陸軍第8軍第103師抗戰陣亡將士公墓”靜靜佇立于松林之前,一旁的兩棵榕樹雖然樹干上擠滿彈孔,但枝頭仍在抽新芽,結出密密麻麻的果實,無聲地向人們講述著70多年前那場保家衛國的悲壯戰役。 1942年,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失利,日軍于同年5月自緬甸攻入我國,攻陷畹町,占領芒市、龍陵、騰沖,急取怒江,圖謀昆明。中國遠征軍斷然炸毀惠通橋,阻敵于怒江西岸。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被切斷,中日兩軍隔江對峙。為重新打通滇緬公路,1944年6月,中國遠征軍第71軍新28師和第8軍前赴后繼對盤踞松山的日軍發起反攻。 “松山地勢險要,本就易守難攻,日軍占領怒江西岸后,又將松山當做警備中心、進攻據點和防御支撐點,精心修建了堅固的防御工事,越發增加了反攻的難度。”順著拾級而上的棧道攀爬主峰子高地,看著日軍精心布防的掩體、母堡、堡壘等工事,聽著講解員華正波的介紹,那些戰火紛飛的場景仿佛又浮現在眼前。 日軍在松山的滾龍坡、大埡口、子高地等7個據點,共布防子母堡40多座,并在堡壘外圍修建蛛網狀交通壕,每個據點既可以獨立作戰,又能互為犄角相互照應,且偽裝良好,而我軍冒死強攻,傷亡慘重。但為了奪回失地,中國遠征軍仍然拼盡全力戰斗。地處低位仰射、利用飛機包圍式轟炸,甚至不惜肉搏,他們終于拼死攻下黃土坡、滾龍坡、大埡口等陣地,開始向主峰子高地的主堡進攻。 日軍的主堡結構復雜,尤其難攻。在飛機、重炮、敢死隊爆破都無效的情況下,中國遠征軍最終選擇晝夜輪班在主堡下方開鑿了兩條隧道,埋入3噸炸藥引爆,把日軍主堡連鍋端起,終于拿下了子高地,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走在棧道上參觀戰爭遺址,心情沉甸甸的。敵暗我明,敵俯我仰,敵人平均年齡35歲,經驗豐富,我軍平均年齡十八九歲,肉搏山上仿佛還能看到年輕的戰士與敵人抱在一起殊死搏斗的場景…… 激戰過后,松山尸橫遍野,草木化為灰燼,處處是血肉焦土。70年過去,一棵棵筆挺的參天大樹在焦土之上重新生長出來,人們說,這里的松樹高大挺拔,像烈士的英魂一樣剛正。 我們在墓碑前鞠躬,向長眠在此的英雄致敬。 守望松山 子高地南側的小松山上,402尊遠征軍雕塑靜靜佇立,他們對著陣陣松濤,永遠地守望著松山。 2013年9月3日,由廣東雕塑家李春華創作并捐贈的中國遠征軍雕塑群在松山落戶,至此,這402尊凝望遠方的遠征軍雕塑群成為了松山抗戰遺址的標志之一。 夏裝士兵、秋裝士兵、冬裝士兵、娃娃兵、炮兵、跪射兵、戰車、女兵、盟軍、老兵、戰馬、將軍、駐印軍,13個神形兼備的雕塑方陣整齊排列,以一種肅殺的氣勢震撼著來人,提醒著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警示世人珍愛和平。 保護記憶,銘記歷史,這樣的紀念從未間斷。 1993年,云南省政府將松山戰役舊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松山戰役舊址被國家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10年,龍陵縣完成了松山歷史文物資源普查,并形成普查報告,開始著手進行規劃。2011年,國家14個部委聯合發文將松山列為第二批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2014年9月分別被授予云南省海峽兩岸交流示范基地、云南·松山國防小鎮和愛國奉獻·衛國戍邊教育基地。 松山抗戰遺址管理所副所長邱佳偉告訴我們,這幾年以來,來松山參觀祭拜的人越來越多,游客構成也從專家學者、老兵后人、大學生、志愿者等擴展到更多普通人,2014年松山抗戰遺址公園接待游客突破30萬人次。邱佳偉說:“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這幾日每天來訪的人數超過200人。” 志愿尋找老兵、慰問老兵,自費收藏松山抗戰遺物,民間也以自己的方式保護著這段歷史記憶。 在松山大埡口村,我們遇到了自費收藏松山抗戰遺物的農民楊國剛。這位聽著遠征軍抗日故事長大的地道農民,依靠種植烤煙和打工的微薄收入,20年間已收藏了5000多件松山抗戰遺物,其中還包括最著名的“松山密信”。楊國剛說:“做這件事情最初只是好奇,隨著收藏不斷深入,我發現很多抗戰物品都已經被遺棄,就想多為松山搶救回一些珍貴的歷史憑證。” 2011年,楊國剛將自己收藏的展品在自家的四合院展出,免費供游人參觀,國剛松山抗戰遺物陳列館初步落成。幾年間,前來松山祭拜的游人越來越多,陳列館的人氣也節節攀升。今年4月5日,龍陵縣政府投資為楊國剛修建了新的展館,設施更加完備、更加現代化的“國剛民間抗戰遺物收藏館”以嶄新面貌迎接游客,仍舊免費開放。 我們到訪時,楊國剛的四合院張燈結彩,正支起大鍋燒火,熱鬧非凡,一問才知道是他開辦的農家樂要開張。“我想通過抗戰文化這個主題帶動鄉村旅游發展,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也為收藏提供經濟來源。”楊國剛說。 重生松山 離開楊國剛的博物館,我們參觀了“美麗鄉村”大埡口新村。曾經的焦土上,具有滇西特色的民居整齊劃一排列,村內道路寬敞通達,配套基礎設施齊備,且處處可見抗戰標識的建筑:景觀護墻形如連體單兵戰壕掩體、衛生間形如烽火臺,文化長廊里還用木板雕刻了有關松山戰役的詩詞歌賦,每個細節都提醒著后人牢記為民族獻身的英雄先烈。 同行的工作人員介紹,這兩年,考慮到臘勐鄉的特殊區位,縣、鄉兩級在新農村建設中,特別結合了松山抗戰文化及遺跡、遺址保護工作,做到了新農村建設與古建筑保護同步規劃、同步實施,使“古跡為新村增色,新村為古跡添彩”,形成了觀光旅游的新亮點。2014年,全鄉新農村建設共投入1300多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5520萬元,同比增長18%。由于旅游業的拉動,第三產業實現產值1011萬元,同比增長24.97%;隨著高原特色農業以及黃山羊養殖產業的發展壯大,農民人均收入也得到不斷提高。2014年,臘勐鄉農民人均收入達6895元,同比增長18%。 焦土之上,青松挺立。沐浴著和平的陽光,古老的松山正延承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生機勃勃。(云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