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雕塑群面朝松山主峰 龍陵關愛老兵志愿者慰問老兵 一座山的記憶,是一個民族不能忘卻的記憶。龍陵松山的記憶,始于70多年以前那場慘烈悲壯的戰役。 1944年6月,中國遠征軍向盤踞松山兩年之久的日軍發起反攻,歷時96天全殲守敵1276人,中國遠征軍死傷7763人,終于打通了抗戰輸血線滇緬公路,扭轉了滇西戰場的局面。 一寸山河一寸血,龍陵人民一直銘記并傳承著這份記憶。就像松山的焦土上重新挺立起茂密的青松一樣,戰后的龍陵也在撫平戰爭傷痛后重生,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建設松山大戰遺址紀念園 7月5日,記者重訪龍陵松山抗戰遺址,從龍陵縣城出發往東北40公里,行至臘勐鄉境內,便可望見松山雄踞于奔騰的怒江西岸。其主峰前臨深淵,后連陡坡,初顯易守難攻之勢。松山蒼莽,云南松密林包裹山體,更添雄偉靜穆。 在松山腳下大埡口,松山旅游小鎮的建設已基本成形,新建的房屋拔地而起,多項基礎設施正在緊張施工。 記者了解到,正在建設的是松山大戰遺址紀念園一期項目,該項目涉及紀念碑、入口廣場、游客服務中心、電瓶車轉乘點、老干塘周邊環境整治等。而為了充分保護、挖掘、開發抗戰遺址遺跡,龍陵歷屆縣委、縣政府都將抗戰歷史作為當地最為寶貴的財富,認真保護,科學規劃,有序開發。松山管理所副所長邱佳偉說:“圍繞縣委、縣政府制定的打造松山大戰遺址紀念園項目,經過幾代人數十年的努力建設,我們已將松山建設成為一個包括《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第二批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云南省海峽兩岸交流示范基地》、《云南松山國防小鎮》等項目在內的龍陵對外交流和展示大平臺。”邱佳偉說,從此種意義上來說,龍陵的后輩們沒有辜負先烈們的期望,“我們將用更多的努力來告慰先烈。” 去年松山游客突破30萬人次 細雨中走進松山,“陸軍第八軍第103師抗戰陣亡將士公墓”靜靜佇立于松林之前,一旁的兩棵榕樹樹干上雖爬滿彈孔,但枝頭仍在抽新芽,無聲地向世人講述著70多年前那場保家衛國的悲壯戰役。70多年過去,一棵棵筆挺的參天大樹在焦土之上重新生長出來,人們說,這里的松樹高大挺拔,像烈士的英魂一樣剛正。 邱佳偉告訴我們,這幾年以來,來松山參觀祭拜的人越來越多,游客構成也從專家學者、老兵后人、大學生、志愿者等擴展到更多普通人,2014年松山接待游客突破30萬人次。邱佳偉說:“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這幾日每天來訪的人數超過200人。5年前,游客來松山時還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如今,進山的主干道已硬化至老干塘,新增了可供游客瞻仰和追思先烈的平臺——中國遠征軍雕塑群,引導游客參觀游覽松山主峰的棧道已建成,棧道兩側每個日軍遺留的工事都配備了詳細的講解說明和實景對比老照片。” 松山上的遺址遺跡吸引著每一個人 松山上縱橫交錯、密如蛛網的戰壕 國剛抗戰文物收藏館遷新址 楊國剛是土生土長的松山人,近年來由于在家中開設了全國唯一一個收藏展覽滇西抗戰文物的農民展覽館而出名。6日,當記者再次來到他家準備參觀時,才發現,他開設的展覽館已喜遷新址,并已正式更名為“國剛抗戰文物收藏館”,而他家所在的大埡口新村也因為得到新農村建設項目資金的支持,村容村貌大變樣。 沿著大埡口通往松山主峰的主干道向上行走,右側一條新修葺的進村水泥路通道就呈現在眼前。在這條通道兩側,是一排排用取自當地出產的青石堆砌的石墻,迎面看到的一塊主題石墻上“眾志成城”四個大字十分醒目。 楊國剛的家就在新村的中段,兩年前還是土木結構的房屋如今已翻新建成為一幢磚混結構的四合小院。“我已將原來設在自家院內二樓的展覽館搬到斜對面的新館,為了做好這件事,村里將新建好的一樓全部無償給我作為收藏館,目前新館已投入使用,館內展出了我多年來精心收藏的關于松山戰役的2000多件文物。”楊國剛說,4年多來,新村、大埡口和整個松山,因打造松山大戰遺址紀念園項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我為代表,村里的很多年輕人也參與到了松山的建設中,全村人的生活也因為松山的聞名帶來更多的游客而發生了改變。” 龍陵老兵曾在隱秘戰線抗日 6日上午,龍陵關愛老兵志愿者團隊來到家住龍陵縣龍山鎮白塔社區92歲的老兵趙蜀龍家探望,并送上慰問金。據龍陵關愛老兵志愿者團隊負責人儲仕安介紹,趙蜀龍是近期才發現并核實的一名抗戰老兵,老人目前身體健康而且口齒清楚,其傳奇的經歷近來也受到眾多志愿者的關注。 儲仕安說,趙蜀龍老人就是本地人,他的四叔趙錫祿曾留學日本,龍陵淪陷期間,受中國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71軍軍長鐘彬的指派,以留日學生身份混入日軍田島處任翻譯,暗中為遠征軍搜集情報,而他就是專門負責為趙錫祿傳遞情報的。 “我負責從龍陵第一站傳送情報,當時我們接送情報的有3個,我、趙生福和第二站的趙仁龍都是本家兄弟。”老人說,他們通過對每天日軍殺牛頭數判斷日軍駐扎在龍陵軍隊的人數,再根據日軍軍官的服飾、戰刀、模樣判斷軍階,同時觀察龍陵周邊地形和部隊調防情況來發出情報。“四叔把收集的情報整理成文后,裝入信袋,利用雜物掩飾后由我們第一站從龍陵送往勐冒,再輾轉象達、平達,最后送至遠征軍長官司令部。”趙蜀龍說,不要小看了他們傳送的情報,司令部會根據情報做出正確的戰略調整和部署。 趙老說,雖然他沒有直接參加過戰斗,“但我作為龍陵人,在隱秘戰線上曾為抗戰作出了一點貢獻。”(云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