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西縣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系列報道(二) ![]() 在維西縣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為群眾辦理各項業務。 上半年,全縣累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0516萬元,同比增長12.6%;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0857萬元,同比增長24.68%;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8570萬元,同比增長13.6 %;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36873萬元,同比增長81.95%……這是維西縣統計局近日公布的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無論是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還是固定投資總額,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而這些成績的取得,與該縣政務環境整治的深入開展有著緊密的聯系。 今年,維西縣以抓實作風轉變、提升服務質量、優化投資環境為主要內容,進一步加大作風監察和督促檢查力度,以構建“四級為民服務體系”強化政務服務窗口管理和推行陽光審批為抓手,實現了橫向整合、縱向到底、上下聯動、高效運行的服務工作局面,很多變化讓群眾耳目一新。 破解“人難找”—— 小小“去向指示牌”背后的大文章 “以前去單位里面辦事,去早了、去晚了都找不到人,現在只要在上班時間總能找到人。”過去,公務人員工作時間抽空吃早餐、買菜、逛街等現象屢見不鮮,企業、群眾辦事找不到人,一件小事來回跑的現象時有發生。“別說普通老百姓,就連我們鄉干部到城里辦事也經常找不到人,還要到處托人問電話,請人幫忙辦。”一位鄉干部對此充滿了無奈。 “干部思想作風‘緊不起’、領導作風‘硬不起’、工作作風‘實不起’。”維西縣委書記徐紹文認為,群眾辦事“人難找”,究其背后原因是機關干部庸、懶、散在作怪,而要破解此類機關頑疾,就要從改變干部中存在的作風問題著手。 為著力解決黨員干部紀律意識不強、工作效率不高、依法行政不嚴、執行能力不強、干群關系不密切等問題,維西縣制定了相關管理辦法并成立了專項作風督察組,先后4次對縣級機關和部門干部上班到崗率,上班時間進出會所、賓館和麻將館等娛樂場所,公款大吃大喝等行為進行明查暗訪,并重點抽查10個鄉鎮“千促”工作隊員的在崗情況,對檢查到的不良現象根據情節輕重啟動責任追究制,使干部改進作風的自覺性明顯增強、作風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整治、行政效能得到較大提升。 如今,走進維西縣各機關部、委、辦、局,在辦公大樓、辦公室門口都能看到顯眼的“工作人員去向指示牌”,上面標有工作人員的姓名、照片和職務等基本信息,每名工作人員對應四種狀態:在崗、開會、事假、外出工作。一個小圓形磁鐵放置在哪一欄中,就表明目前這名工作人員處于哪種狀態,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責和行蹤去向一目了然。這是維西縣政務環境綜合整治中推進機關作風效能建設的一項舉措,這樣一來,一是方便辦事群眾知曉有關科室和人員;二是督促機關人員轉變工作作風,提高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三是便于接受紀檢部門和群眾監督。 “大家互相打打掩護,做不做假不就沒人知道,小小的指示牌如何能解決機關作風轉變這一大問題?”面對記者的提問,維西縣委宣傳部部長郭紅英笑著搖頭:“指示牌上面的信息沒人敢作假,紀委的人會來抽查了解核實情況,要求部門對不在崗、遲到、早退人員進行情況說明后,還要由主要負責人簽字證明情況是否屬實。” 郭紅英說,以往面對紀委的抽查,有的單位負責人也抱著互相幫忙打掩護的想法,但事實證明這樣的辦法根本行不通。“紀委的工作人員問完情況便當場進行核實,去開會的要出示會議通知,去下鄉檢查工作的要描述現場情況,每條信息都必須對得上號。如果發現包庇作假的,當事人和部門負責人都要一同接受問責處罰。” “現在別說是普通的工作人員,部門領導也不敢隨意遲到早退。”細節見變化、作風顯黨風,在郭紅英話語的背后,我們深深感受到維西縣在推進政務環境綜合整治轉變干部工作作風上的力度和決心。 小環節,大舉措;小動作,大轉變。隨著政務環境綜合整治的開展,如今維西干部作風氣象更新:打麻將的少了,下基層的多了;上網娛樂的少了,讀書看報的多了;推諉扯皮的少了,承擔責任的多了……“以前我們來辦事,不是等人就是來回跑,現在只要是上班時間都能找到人,不用找也不用等,少跑了好多冤枉路。”在維西縣城建局一位前來辦事的群眾說,“如今我們老百姓辦事方便多了,也節省了不少時間。” (下轉二版) 解決“路難跑” 從“群眾跑”到“干部跑” “往年,申請各種補助村里給你蓋個章就不管了,鄉里縣里都是自己跑。現在好了,村里開展代辦服務,大事小事自己可以省心,村里的代辦員幫你辦好。”對于永春鄉慶福村河西組的向從全來說,政務環境整治不光只是干部作風改變,更多體現在基層干部的服務能力上。今年67歲的向從全在一次參加村里組織的集體活動時被滾落的石塊砸傷,住院治療近一個月。村里主動為他申請了1000元的民政救助金,并由村委會主任楊學文送到他家中,從寫申請到領救助金各環節都是村里幫辦理。 從“跑斷腿”到“在家等”,慶福村群眾從“四級為民服務體系”中得到了實惠。 翻開慶福村村委會為民辦事登記清單,上面一筆一筆,清清楚楚記滿了村民交辦的各種小事,“5月20日,為草壩子下組張紅米辦理孤兒民政資金,救助金額800元”,“6月18日,為上火山組唐仕福新農合醫療本申請證號……”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是基層干部貼心服務群眾的真實寫照。如今,無論是縣城,還是偏遠的農村,只要有人居住,有人訴求,第一時間都會有村內的為民服務中心戶幫助群眾解決。而這,得益于維西縣構建的以縣政務服務中心為龍頭、鄉(鎮)為民服務中心為主體、村(社區)為民服務站為基礎、村民小組為民服務中心戶為延伸的“四級為民服務體系”。 維西縣70.8%的村民散居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半山區。村民從家到鄉鎮駐地辦事,有的要走六七個小時的山路,如果到縣城,至少需要花上一天的時間。出行難連著辦事難,由于交通不便長期封閉在村里,許多偏遠地區的群眾只會講幾句簡單的漢語,到銀行取錢這類簡單的小事對他們而言都是困難重重。要從“群眾跑”變為“干部跑”,針對群眾辦事難的實際情況,維西縣以“為民、便民、利民”為出發點,在全縣10個鄉鎮成立為民服務隊,82個村委會(社區)建立為民服務站,1029個村民小組設立為民服務中心戶。 “養老保險、新農合、老年優待證……只要資料齊全,不用本人親自到場,我都可以幫忙代辦。”李力彪是慶福村委會委員,也是村內的為民服務中心戶,每周他都要為村民代辦兩三件事。 “對于一些需要群眾親自到場辦理的事項,則由鄉內便民服務中心通過巡回服務的方式統一辦理。”永春鄉副鄉長和金輝說,在開展代辦服務的基礎上,維西縣還在10個鄉鎮成立為民服務隊,采取街天趕集和每月固定時間駐點辦事的方式巡回服務,現場集中辦公,使群眾不用出村就能享受到便捷、優質、高效的便民服務。巡回服務開展以來,維西縣各鄉鎮為民服務隊先后為5000多名群眾辦理服務事項,實現群眾“辦事不出村、就地辦成事”。 “以前出門辦事,光坐車吃飯就要花不少錢,現在不用花一分錢事情就辦好了。”從為民服務中心戶李力彪手中接過家里兩個老人的低保補貼和獨生子女證明,慶福村民浦銀輝高興地說,“村干部幫忙跑事情,不僅省下了時間,也節約了好多花銷。” 改變“事難辦” “一站式服務”解難題 7月14日下午,記者來到維西縣政務服務管理局,盡管已近下班時間,但服務中心大廳內各窗口工作人員正抓緊時間為群眾辦理各項事務。 “如果手續齊全,在15分鐘內就可以完成一本房產證的辦理。”縣政務管理服務局局長劉天仁告訴記者,“以前群眾辦理新建房屋房產登記時要多部門跑,現在經過縣國土局和住建局的充分授權,只需要在窗口上按照規定時限就能完成,避免了群眾多部門跑的現象,實現了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結。” 據了解,為全面實現服務水平的提速、提質、提檔,維西縣政務服務中心實行了“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一窗口收費”的運行模式,并將縣級各職能部門審批科室向政務服務中心集中,與群眾密切相關的行政許可、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全部納入政務服務中心集中辦理,讓群眾少跑路、快辦事,真正解決程序復雜、群眾辦事難的問題。 “企業部門只需準備好所需材料,剩下的則由我們專人全程跟蹤,幫助企業協調行政審批手續的辦理,直到項目正式開工建設。”據劉天仁介紹,實行服務專員“代辦制”行政服務,是維西政務服務中心針對企業用戶的一項貼心舉措。 維西縣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經濟發展相對緩慢,長期以來“投資拉動”戰略是助推縣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強大引擎和動力,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投資商進駐維西,提升政府的服務水平和辦事效率是首要關鍵。政務環境綜合整治以來,維西縣進一步配強政務服務中心隊伍,全面開展“暖企”、“暖項目”的“保姆式”貼身服務,通過專人負責、全程跟蹤落實,以效率第一、服務第一、企業滿意第一為目標,不斷優化行政審批流程,提高政府服務效率,提升招商引資安商環境,讓項目早落地、早投產、早見效。 在為企業提供“代辦制”行政服務和“保姆式”貼身服務的同時,維西縣還進一步完善機制,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務服務中心建設和信息化建設。該縣改革調整了行政審批事項16項,切實做到“兩集中(部門行政審批職能向一個內設機構相對集中,該內設機構向政務中心集中)、兩到位(所有行政審批、服務項目進駐政務中心到位,部門行政審批職能授權窗口到位)”,實現統一受理、辦理行政許可事項,進一步優化行政審批、事項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 加強督查 “軟指標”變“硬任務” 環境綜合整治開展得好不好,政府部門要走在前面,一個良好的政務環境對環境綜合整治的整體推進有著重要的作用。 基于這樣的認識,針對全縣政務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維西縣委、縣政府專門建立由縣級督查考核組、專項督查考核組和鄉級督查考核組為主的三級督查考核機制,并將環境綜合整治作為一項主要考核內容納入各單位部門年終績效考核目標范圍,單列分值,細化考核評估標準,把“軟指標”變為“硬任務”,進一步增強了全縣各部門做好環境綜合整治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使政務環境得到改善。 “環境綜合整治督查,無論是領導重視程度還是督查力度都比以往大。”維西縣委督查室主任李少東曾參加過多次縣內重大項目督查,從環境綜合整治開始至今,李少東和同事已先后開展各類督查12次,每一次督查都要填登記表、寫書面匯報,對3家工作不力的單位作出書面通報。 督查查什么?李少東說重點是“三查”:查崗位職責履行情況、查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情況、查規章制度執行情況。督查怎么查?通過定期檢查、隨機暗訪、回頭復查、充分自查、媒體曝光、約談問責等方式,及時發現問題,督促整改落實;列出督查清單,及時對專項治理工作進行考核,并形成制度、嚴格落實;對工作不力,被上級通報批評、媒體曝光,群眾滿意率低,未能按要求履行相關職責等過錯行為的,進行問責。 督查帶來的壓力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如果干部被查,不僅單位領導臉上無光,年底考核成績也會受影響。”一位科級干部感嘆道,環境綜合整治督查考核動真格,讓很多領導感到壓力倍增。在“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維西”行動動員會上,縣委、縣政府與各專項行動小組以及各鄉鎮簽訂年度工作責任書,并以十分的分值將其列入各單位部門年終績效考核中,這樣高的分值比重在全州各縣市區績效考核辦法中屬于首次。 “要讓干部坐不住,松不得,混不了,閑不下來”。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縣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督查考核工作組組長李良認為,督查考核不僅是問責干部,更重要的是通過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督查,真正提高領導干部對環境綜合整治及各項工作的履職能力。同時也在督查中考察、選拔干部,以正確的用人導向激勵各級干部盡心履職、干事創業。 郜鵬程 張燕 普自林 和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