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一周年 足跡之光】趕超跨越這一年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1-05 10:54:38

搶抓機遇勇作為 砥礪奮進謀跨越

美編 張維麟 制圖

冬日的云嶺大地,藍天碧水、溫暖如春。

行走在城鄉,隨處可見火熱的建設場景,隨時能感受到思發展、謀跨越的熱烈氛圍。

“希望云南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譜寫好中國夢的云南篇章。”2015年1月19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著眼于新的時代背景和全國戰略布局,為云南確定了新坐標、明確了新定位、賦予了新使命。

“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囑托猶繞耳畔,跨越已邁開步伐。一年來,云南省委、省政府及全省4700萬各族人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搶抓機遇、攻堅克難,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著力解決阻礙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實現了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有升,為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逆勢而上動能足

目標已確定,藍圖已繪就,共識已匯聚。然而,這條跨越之路起步并不平坦。

云南經濟總量不大、市場主體不強,加上受外部經濟環境及自身結構性矛盾之影響,呈現出“兩乏力、兩嚴峻、一低迷”的態勢——投資持續增長乏力、消費增長乏力,工業生產形勢嚴峻、財稅增收形勢嚴峻,房地產市場低迷不振。同時,全省還有574萬貧困人口,就業、住房、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都是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

如何廓清迷霧,撥云見日?省委、省政府的回答鏗鏘有力:“作為欠發達地區,云南不能照搬別人的發展模式,也不能按部就班、溫溫吞吞地發展,必須立足實際、另辟蹊徑,實現超常規發展。”

去年3月31日,省委九屆十次全會通過了《中共云南省委關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路子的決定》,進一步明確:必須把云南的發展放在全國發展大局中來謀劃,找準國家發展戰略和云南發展的契合點,搶抓機遇、發揮優勢,在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中積極作為、尋求突破,打破常規、提速發展。

隨后,一系列務實而有力的舉措紛紛出臺:為主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省政府制定了穩增長的27條政策措施;為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滇中城市經濟圈、五大基礎網絡建設計劃……一項項改革新舉措的落地,一個個重大項目緊鑼密鼓地開展,云南在跨越發展之路上,開始釋放出強大的“新動能”。

“陽光總在風雨后”,云南各項經濟指標一改年初的低迷態勢,企穩回升,劃出了一道“微笑曲線”。去年前三季度全省經濟增速達到8.5%,增速比上半年提升0.3個百分點,比全國高1.4個百分點;去年1至10月,全省累計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62.75億元,同比增6.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412.44億元,同比增16.5%,增速居全國第8位。

在經濟下行壓力面前,這份逆勢而上、加速快跑的“成績單”,更顯珍貴;比短期“成績單”更為珍貴的是,云南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的各項戰略部署過程中,進一步深化了對省情的認識和把握,并以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發展思路和舉措。一條符合云南實際和時代要求的跨越式發展新路子,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明晰。

正在建設中的昆明火車新南站 孫曉云 陳飛攝

爬坡過坎闖新路

云南底子弱、困難多,若沒有敢闖敢干的魄力,美好愿景只是空中樓閣。

站位全局、定位自身,云南找到了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經濟轉型升級和全面深化改革。

省委書記李紀恒提出,要通過發展理念、發展方式和體制機制的轉型,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后勁更足、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

一年來,云南堅持“四化同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扎實推進“產業建設年”三年行動計劃,狠抓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積極拓展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空間,全力培育新興產業,以“騰籠換鳥”的勇氣和智慧加快轉型升級。

一年來,云南敢于破藩籬、涉險灘,在改革上精準發力。省委制定了《重要改革舉措實施規劃(2014-2020)》和年度改革臺賬,部署了20項重大改革任務。省政府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優化服務,60個省級部門公布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讓市場活力得以充分釋放。

這一年,云南更加重視民族工作與邊疆治理,努力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創造經驗、作出示范;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之路,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更加重視搶抓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等重大發展戰略機遇,著力把云南打造成對外開放新高地,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更加重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轉型升級、提速發展,為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一年,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深化改革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改革紅利不斷釋放,闖出了一條符合云南實際的發展新路。

正在建設中的昆明火車新南站 孫曉云 陳飛攝

新理念引領跨越

近期,云南的藍天彩云刷屏“朋友圈”,引來無數艷羨的目光。

良好的生態,源于對“舍”與“得”辯證關系的正確認知。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云南的生態環境。”省委、省政府領導反復強調,要使云南的綠水、青山、藍天、白云發揮持續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在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的博弈中,云南找到了最佳平衡點,那就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來引領跨越。

推動創新發展——讓科技深度融入經濟建設主戰場,我省確定2015年至2017年,優先發展生物醫藥、農特食品加工、有色金屬及稀貴金屬新材料、汽車及先進裝備、石油及精細化工、電子信息六大新興產業,實施220項重點項目,以創新驅動發展引擎。

狠抓協調發展——讓規劃從紙上落地,成為剛性“法則”,深入實施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行動,加強農村水、路、電等基礎設施和省級重點建設村、美麗鄉村省級示范點、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建設,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

力促開放發展——研究出臺云南參與“一帶一路”實施方案和加快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意見,打造開放平臺,發展外向型經濟,開創對外開放新格局。

堅持綠色發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立法工作,取消對19個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縣的GDP考核,統籌推進突出環境問題治理,抓好普洱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建設和國家循環經濟試點,持續推進綠色發展。

全面共享發展——全面開展“掛包幫、轉走訪”,向貧困發起總攻,全力保障就業,加快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建設,加快地震災區災后恢復重建,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這一年,云南以堅定步伐爬坡過坎、趕超跨越,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記者 謝煒 尹瑞峰(云南日報)

云嶺時評

以新理念引領跨越之路

“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這是2015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對我們提出的目標要求。對于經濟新常態下的云南而言,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不通過解放思想大力推動改革創新,不激活引領跨越發展的新理念,勢必會錯失新一輪發展機遇。

2015年11月27日,云南省跨越式發展專題培訓班圓滿畫上句點。這次歷時3個月、有1955名領導干部參與的大型培訓活動,在我省干部培訓史上史無前例。從課堂上的理論教學、外請專家的前沿講座,到走出課堂的學習觀摩,學員們考察了四川、湖南、廣西等兄弟省區在產業驅動、創新發展、“兩型”社會、城市群建設、生物制藥、對外開放等方面的經驗做法。

也正是因為有了學習走訪,學員們發現,真正的差距并不單純是那一串串統計數字,而是實實在在融入到發展節奏里的思想認知、行動步伐、經濟結構等方面的距離。

以新理念引領新發展,要求我們必須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把自身獨有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政策優勢轉化為開放優勢、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必須堅持區域協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必須始終立足于資源環境承載力,筑牢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必須不斷深化國內國際區域合作,努力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必須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使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開創云南跨越發展的新局面。

夢想能夠到達的地方,人的腳步也總能抵達。只有強化問題導向,不斷解放思想,激活發展新理念,才能破解制約發展的難題,釋放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讓藍圖繪就美好,讓夢想照進現實。(劉薇薇)

?

魯甸縣龍頭山鎮美麗新家園拔地而起? 黃喆春 攝循足跡·看變化足跡·看變化

循足跡·看變化

“總書記,我們搬新家了!”

“總書記,我們搬新家了!”隆冬時節,記者走進魯甸縣龍頭山鎮甘家寨集中安置點,只見一棟棟青瓦白墻的小樓排成行連成片,田園風格的聯體別墅群成為新集鎮上一道美麗的風景。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包保干部的幫助下,甘家寨75戶受災群眾于2015年12月3日從小寨鎮搬遷到龍頭山鎮,集體入住新居,開始了美好新生活。

2014年8月3日下午,地震突然來襲,位于照壁山半山腰的甘家寨因山體滑坡被整體掩埋,51人在地震中遇難。為妥善安置受災群眾,甘家寨全體村民被轉移到小寨鎮進行臨時安置。“一年多來,甘家寨受災群眾從家園被毀到住進帳篷,再到入住新居,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關懷,離不開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傾情相助。”甘家寨村民小組長楊國榮動情地說。

“地震無情人有情,喬遷新居謝黨恩。”在70歲的鄒體富老人的新居門頭上,紅底黑字的楹聯十分醒目。一層半的小樓有90余平方米,客廳墻上掛著精美相框,里面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災區視察時和鄒體富老人的合影照片。“沒有黨和政府的關心幫助,我和老伴這把老骨頭不被凍死也被餓死了,每天看看和總書記的合影照片,心里總是暖暖的。”回憶起與總書記交流的場景,老人依然激動得熱淚盈眶。

?

魯甸縣龍頭山鎮地震災區群眾新年前喜遷新居 黃喆春 攝

在龍泉社區謝家營盤,地震中失去6位親人的謝維禮老人也順利入住新居。一層半小樓有110平方米,兩室一廳、一廚一衛,客廳里沙發、電視柜、飲水機、電暖爐、液晶電視樣樣齊全,廚房里電飯煲、電磁爐、電冰箱排放整齊。地震發生后,64歲的謝維禮成為孤老,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界愛心人士對其重點關心照顧,為其撫平了地震帶來的創傷。“新房子是政府幫忙建好的,各種家具是愛心人士送來的,從房子修建到搬遷入住,我都沒幫上什么忙。”兩鬢斑白的謝維禮說:“大災大難面前,多虧黨和國家做后盾,黨的恩情說不完。”

宏偉壯觀的教學樓、設施齊全的圖書館、安全舒適的學生宿舍……走進龍頭山鎮龍泉中學,一棟棟堅固美觀的教學樓在廢墟上拔地而起,校園里是同學們朝氣蓬勃的身影。學校占地面積80畝,除了教學樓、食堂、學生宿舍樓,學校還新蓋了圖書館、體育館,修建了足球場。

“災后恢復重建完成之時,就是脫貧攻堅勝利之日。”龍頭山鎮黨委書記李善云告訴記者,目前,九成以上受災群眾已經入住新居,學校、醫院、保障房等重大民生項目均已投入使用。按照恢復重建與脫貧攻堅同步推進的要求,下一步將鞏固提升6.2萬畝花椒和10.4萬畝核桃的產業優勢,引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帶動受災群眾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同時,圍繞“千年朱提銀,錦繡龍頭山”的主題定位,全力打造新型旅游小鎮,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待集鎮恢復重建完成之日,廢墟上將再現‘千年銀都輝煌’。”李善云對龍頭山的明天信心十足。

記者 沈迅 蔡侯友 謝毅(云南日報)

?

?

心里話·捎北京

元謀熱壩里的創富夢

進入寒冬,隨著冬早蔬菜的大量上市,元謀熱壩也迎來了一年中最熱鬧忙碌的時節。

天剛放亮,蔬菜大戶郭寶金就趕到自家的蔬菜種植合作社,開始了一天的奔忙。在他每天的工作計劃里,有指揮工人采摘,有安排員工發貨,有指導社員栽種,還有線上、線下與客商洽談交易和對接市場信息,滿滿的內容令人目不暇給。

夢想 在泥土中綻放

13年前,郭寶金承包下元馬鎮的一片荒山荒地當起了“菜農”。他看中這里優渥的自然條件,希望依靠科技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未種過地的老郭才蹣跚起步,便因種種原因虧得一塌糊涂,辛苦積攢下來的300萬元本錢也在兩年內全部打了水漂。

困境面前,倔強的老郭沒有輕言放棄,而是選擇迎難而上。在靜心思考成熟后,他前往山東考察學習了當地的現代農業種植技術,又結合元謀的氣候環境特點,最終將突破點放在了發展設施農業上。

2004年,通過不斷摸索實踐,老郭采用大棚和膜下滴灌技術嫁接試種的無公害茄子、黃瓜、辣椒先后獲得成功,打了一個翻身仗。

種植 開創家鄉致富路

老郭沒有忘記自己的初衷,他通過為當地農戶提供種苗選育、技術推廣、蔬菜包裝、品牌打造等“一條龍”服務,帶領大家跟著種植。到2009年,老郭趁熱打鐵,成立起元謀和創綠色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5年后又建成科普培訓基地,將自己掌握的技術和營銷方法毫無保留傳授給當地農戶。

“老郭種菜技術好,市場信息又靈通,跟著他干準沒錯。”小那烏村村民馮金蓮樂呵呵地說:“我加入合作社后每年收入都在15萬元左右,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如今,加入合作社的農戶種植蔬菜的畝均產值都在4萬元以上,數量也從開始時的70戶迅速發展到360戶,基地種植面積達1100畝,帶動輻射地區涵蓋周邊1萬多農戶,面積達20000多畝,大部分農戶種菜畝均增收5000元左右。老郭也因此先后獲得“金土地種植能手”、“農村農民土專家”等榮譽稱號。

在元謀,正是許多像老郭這樣的致富帶頭人的存在,帶動了現代化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去冬今春菜季,全縣外銷蔬菜37.9萬噸,農民賣菜總收入達10.27億元。

老郭高興地說:“這一年我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通過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很多群眾像我一樣實現了增收致富,農民的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

記者 饒勇 通訊員 李自恩(云南日報)

熱議·點贊·期待

?網友“三木兒”:

云南的發展,不能依靠移植“長三角區”、“珠三角區”已有的模式,而應該依托當地和現有的資源。我覺得“云南德宏模式”就非常接地氣,它借助當地豐富的旅游產品,整合邊疆、民族、生態文化和珠寶經濟特色,與保山及境外緬甸跨境區域合作,集中把瑞麗打造為中國優秀的旅游目的地和云南旅游集散地,最終成為經濟增長的兩極。

?網友“豆角”: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多年來,漢族與其他25個少數民族和諧相處。這樣的穩定、團結保障了云南和當地的經濟繁榮。但盡管如此,多年的融合發展仍未能有效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知識貧乏、技術短缺、素質能力較差的現狀。如今中央和云南省提出“跨越式發展”,這是一條改善少數民族聚集區生活水平的捷徑。在跨越發展的前提下,民族地區才可提高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民族事業才能進一步地發展。

?網友“魚腥草”:

我覺得,云南的發展要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要是發展過快、基礎設施和配套制度又跟不上,再加上相關人員執行不到位,環保和發展的矛盾就無法解決。我們不想要霧霾,不希望云南的藍天白云被破壞。

?網友“花骨朵”:

對云南來說,要“跨越式發展”就得依靠資源優勢和地緣優勢。首先,云南在旅游、礦產、農業等方面都極具特色,要更好地發展這些特色產業,就要引進先進的技術、人才和管理手段。此外,云南地處“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9+2泛珠三角合作、西部大開發、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多個國家戰略的交匯點,要依托地緣優勢構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目標。

?楚雄彤祥旅游有限公司職員譚垠雪: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十二次全會傳達出的相關精神很振奮人心,尤其對旅游行業會有很大推動。旅游行業本身就是綠色產業,現在從中央到省里再到州里,都倡導要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強調生態和融合發展,加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相信“十三五”期間我們的行業發展前景會非常好,生意也會越來越好做。

?云南摩爾農莊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躍進:

未來五年里,綠色、生物科技創新將是國家重點扶持發展的方向,這等于是給了我們公司最大的發展機遇。技術儲備和創新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摩爾農莊現在已經具備了核桃加工全產業鏈所需的全部技術,未來五年里我們有信心在政府支持下實現更快速的發展,為帶動楚雄州和全省核桃產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火德紅鎮李家山村常務副書記徐震忠:

看著受災群眾紛紛入住新居溫暖過冬,心里有說不出來的高興,最大感受是一年多來的辛苦和汗水終于換來了群眾的幸福笑臉。目前房子蓋好了,但下一步還得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受災群眾的安置房修在鎮上,但花椒、核桃等產業還在山上,要引導群眾在山坡地帶種植經濟林木,在河谷地帶發展蔬菜種植。更重要的是修通進山的路,逐步完善配套基礎設施,確保農產品能夠拉得出去。

記者 陳韻 饒勇 沈迅 蔡侯友 整理(云南日報)

責任編輯:拉初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久久只有这里的精品69|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久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99re这里有免费视频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1尤物|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1区2区|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洗澡| 2020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一区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福利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偷|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 思99热精品久久只有精品| 99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 国产精品区AV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第一页|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快|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无限制| 国产偷窥熟女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久久青青成人亚洲精品|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无码午夜福利理论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