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高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旗幟,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始終跟國家民族命運相連。不少對北大情有獨鐘的學子,因為種種原因與北大失之交臂,又不愿意放棄這輩子在北大學習的機會,于是他們選擇了不為一紙文憑,只求提高自身修為的旁聽經歷。據說活躍在北大校園的旁聽生有數千人,他們半工半讀,孜孜不倦地在北大苦學,受北大學術浸淫,一些人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青年學者于仲達就是北大旁聽生中的翹楚。2007年他放棄安徽界首市廣播記者的身份,只身來到北大校園旁聽,一堅持就是六年。他把自己的經歷、人生感悟、學術思想等變成文字,先后出版了《北大偷學記》、《問道北大》等著作。六年北大旁聽生經歷,讓于仲達在學術上頗有建樹,其出版著作,多與北大有關。 譬如于仲達認為,“一個內在靈魂尚未開啟,不會審視拷打自己的靈魂,沒有自己的信仰及信仰實踐的作家,是不具備濟世能力的。個體靈魂的拯救,是社會拯救的先決條件。當前不是知識者如何啟蒙拯救大眾的問題,而是如何自我認識、自我警醒、自我救贖的問題。像這樣的真知灼見,在當下浮躁的社會環境中是難能可貴的。人人都知道,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可是捫心自問,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呢?他們能夠堅守住做人的底線,已經讓人仰慕了。 于仲達在文史哲方面廣泛涉獵,而北大的旁聽經歷讓其觸類旁通,可謂打通了學術上的“任督二脈”。在最近出版的《我在北大聽文學》一書中,于仲達精選了自己對魯迅、周作人、沈從文、蕭紅、張愛玲、顧城等諸多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的解讀。在引入錢理群、何懷宏、曹文軒、陳平原等北大名師觀點的同時,作者也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體驗和精神追索,提供了獨特而深刻的文學思考。 本書包括作家解讀和感悟學者兩部分,收錄了《浮世的悲哀》《悲情的吟者》等十七篇學術類文章,對于我們認識這些學者的作品,梳理作品背后蘊含的人文價值和精神內核大有裨益。于仲達的文字有思想、有情感、有性格,表現出他直面黑暗的勇氣和對精神高度的追求,以及指向生命本體的悲憫情懷,而這些正是當下漢語世界所缺乏的。(彭忠富) |
87948f73-3b83-4755-88ad-44ad4737902d.jpg)
8af30dcf-bdf8-48e7-8684-75b1f9cf467d.jpg)

ffc26b77-04af-4fa5-b4a8-1080ab26b2a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