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漫灌”變“精準滴灌” 春分時節剛過,倒春寒的積雪還未化盡,天氣仍然微涼,但在德欽縣佛山鄉溜筒江村扶貧開發的主戰場,伴隨著云南省委、省政府關于舉全省之力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意見的深入實施和“掛包幫”“轉走訪”活動的精準落地,一場聚焦全村3個貧困村民小組、40戶185人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決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產業“真扶貧” 啃下“硬骨頭” 省農行、德欽縣總工會、檔案局和鄉村兩級組成的工作隊入村到戶,通過“庖丁解?!薄敖馄事槿浮?,找準“貧根”,開準“藥方”,探索出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產業扶貧是確保脫貧不返貧的有效方法,建在產業鏈條上的合作社是產業扶貧的“藥引子”。 由于溜筒江村耕地數量有限,可開發荒坡土壤貧瘠,難以形成規?;N植條件,加之遠離需求市場,運輸成本高,缺乏產業龍頭企業帶動等不利因素制約,在客觀上尚不具備發展種植業的比較優勢。而省農行掛鉤所在地溜筒江村下屬的亞貢、爭剛村民小組,地處國道214線旁。平均海拔3100米,兩村草場以高山草甸和低灌叢草甸為主體,載畜密度大,且水分涵養能力強,老百姓養殖牦牛經驗豐富,具備牦牛規?;B殖條件。 在鄉黨委大力支持和村“兩委”積極配合下,截至2016年末,省農行扶貧資金到位83.3萬元,縣總工會、縣檔案局共投入18.7萬元,成立了牦牛養殖合作社,以合作社為抓手,以致富能手為帶頭人,帶動整村集體經濟發展。省農行牽線搭橋,引進迪慶州農業龍頭企業香格里拉藏龍生物資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形成“農戶——合作社——企業”鏈條發展模式,依靠農業龍頭企業對于牦牛養殖業的豐富經驗,指導改進合作社養殖和管理能力,增強發展潛力和市場競爭力。 合作社還定期挑選業務骨干、養殖能手組成考察團赴外考察學習養殖、管理,并將先進的理念和經驗帶回合作社,與社員分享。堅持扶貧目標不變、措施不減、勁頭不松,堅定不移走“產業造血”的產業化扶貧開發路子。2016年底,合作社成立第一年,該村牦牛養殖合作社實現牦牛出欄63頭,收入50萬元。2016年,全村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2900元,比上年提高300元。 從“大水漫灌”變“精準滴灌” 看真貧、扶真貧,首先要做到扶貧對象的精準識別。打響扶貧攻堅戰的第一槍起,鄉黨委、村“兩委”詳細研究,精細化部署,綜合考慮掛鉤幫扶村實際情況和農戶貧困現狀,突出進村入戶調查、分析甄別、評議公示、動態管理四個關鍵環節,精準識別貧困戶。在精準識別中,嚴格依照個人申請、村民代表大會評議、審核公示、發布公告確認5道程序,經過3輪反復甄別審核,最終識別出40戶180名貧困對象,做到符合政策的一戶不漏、不符合政策的一戶不批。 以省農行掛鉤幫扶的亞貢、爭剛村民小組為例,兩個小組因地質原因,搬遷至目前居住地,群眾生活十分困難,全村40戶常住人口中有貧困戶37戶172人。去年以來,溜筒江村實施了道路通暢、安全飲水、教育衛生和村級辦公用房工程以及到戶產業培育項目,安裝太陽能路燈120盞,新建三個村民活動室,修建組內戶外衛生路18000平方米、道路硬化3.1公里,40戶村民全部加入股牦牛養殖合作社,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對掛鉤幫扶的貧困戶,省農行按照三個“一一”原則(貧困戶建檔立卡一戶一策,結對幫扶支部一一掛鉤,幫扶干部一一對應)落實幫扶方案,并把貧困戶信息逐戶錄入精準扶貧大數據信息平臺,定期更新貧困戶信息,做到目標精準,措施精確,管理精細,將扶貧攻堅的暖流精準滴灌至每一戶貧困戶心里。 扶貧鋪路 黨建引領 扶貧不能只“輸血”,讓貧困村會“造血”,這才算是真正的“拔窮根”。通過開展“掛包聯帶、固本強基、共建平安”活動不斷強化,貧困村黨組織一方面鞏固提升老一批黨員的素養和能力,另一方面吸納優秀的致富能手、業務帶頭人成為新黨員,目的就是把貧困村黨支部建設成為脫貧攻堅戰斗堡壘。目前,溜筒江村共有黨員數量113人,較上年增加6人。2016年,召開黨組織會議72次,舉辦黨建培訓5次。 在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雙推進”工作推動下,精準扶貧各項工作良性互動、同向推進、合力運轉,溜筒江村“精準扶貧”科學體系已形成,扶貧項目進行“輸血”,解決貧困戶生產生活面臨的燃眉之急;黨組織發揮作用,有效激發貧困村“造血功能”,“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成效日益顯現。 村“兩委”主體責任、干部聯系幫扶、資金全程監管、考核驗收同步。圍繞到村到戶扶持項目,溜筒江扶貧工作組建立了全新的精準扶貧工作協調推進機制,變“輸血式”為“造血式”,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溜筒江村走上了一條振奮人心的精準扶貧之路。(楊云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