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燈初上,在香格里拉市的各個廣場,各族群眾和來自國內外的游客們在優美的民族音樂聲中翩翩起舞,其樂融融。藏族弦子、傈僳族阿尺目刮、納西打跳……夏末的高原清風習習,月光與燈光交相輝映,展現出迪慶這片沃土的曼妙身姿與和諧韻律。 要是你沿街溜達,會聽到到壇城文博劇院里傳出的悠然音樂,在那里,原生態大型民俗舞蹈詩畫《香格里拉》正在演出。要是你認為正在臺上跳鍋莊的翩翩舞者是專業演員,那你錯了——他們是來自香格里拉市各鄉鎮的村民;要是你認為眼前的熱鬧只是偶然的,那你更錯了——這臺迪慶州民族歌舞團創作的大型主題民族歌舞劇目自首演以來,受到了來自各地觀眾的青睞,常演不衰,并先后到美國、德國、奧地利、墨西哥、新加坡等國家演出…… 這些每天都在香格里拉上演的場景,是迪慶文化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60年來,迪慶圍繞 “文化興州”戰略,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挖掘歷史文化,創新民間文化,繁榮群眾文化,各類文化惠民的政策措施如陽光撒滿高原,一幅絢麗生動的文化畫卷,鋪展在迪慶人民面前。 以文惠民 文化事業成為民生幸福的重要內容 “迪慶州建成600個衛星數字農家書屋,不僅每年穩定提供2000冊圖書、900小時以上的音像制品內容,還專門開發了數字報刊100多種、優選雜志30種,滿足農村各族群眾對報刊的基本需要。” 這條由國內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消息,反映了迪慶文化事業成為民生幸福內容的一個方面。 63歲的次仁扎巴大爺,退休后回到尼西鄉崩書塘村養老。對于愛好讀書寫字的他來說,村里的農家書屋是個“寶貝”,而如今,更加快捷、豐富的數字農家書屋更是成了他們家的“黃金屋”。在次仁扎巴大爺的記憶中,他上學時候只有課本可以讀,參加工作后可看的書本也很少,就是80年代初期,在縣城也很難買到一本他想要的雜志。而如今,在次仁扎巴家里足不出戶就可以進入數字農家書屋。“數字農家書屋對新一代的農民來說意義很大,我那個搞養殖的兒子,經常在‘屋里’定期下載學習最新的養殖知識,平常我學習健康、養生方面的知識也很方便。當然我也時常帶上孫子去傳統農家書屋看看書,有書籍相伴的晚年生活很充實。” 次仁扎巴說。從農家書屋到數字農家書屋,這些舉措不僅方便了群眾就近學習知識、獲取信息,而且對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也發揮著積極作用,被農民群眾親切地稱作“我們的文化糧倉”。 十二五期間,迪慶緊緊圍繞“文化興州”發展戰略,認真組織實施“農村文化惠民工程”、 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七彩云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全民健身等重大工程建設。啟動建設州文化館、圖書館、州體育館、香格里拉劇院、迪慶民族文化廣場等重大項目。建設完成農家書屋201個,寺廟書屋24個,實現寺廟書屋全州覆蓋。建設完成衛星數字書屋600個,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州、縣、鄉三級文化網絡基本形成。 文化硬件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不斷完善,逐漸將頭痛的文化難題變成高興的話題。文化不再是一組組生硬數據,而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百姓福祉,群眾文化的新氣象讓群眾實實在在體會到了文化“獲得感”。 以文鑄魂 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 “傳統文化就是一所大房子,掩著我們看不到的精彩,一旦推開了這扇門,就會發現,傳統文化能給我們的力量是無可比擬的,可以說賜予了我們夢想和輝煌。”近日,正忙于州慶歌舞節目編排的州文化館館長習中生說。作為一個曾經獲獎無數的舞蹈藝術工作者,他對文化遺產有著自己的見解。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迪慶的尼西情舞、塔城熱巴、德欽弦子舞蹈等民間舞蹈陸續登上各類舞臺,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但進入21世紀之后,會表演整套舞蹈的人已經寥寥無幾,許多珍貴的民族民間歌舞面臨部分遺失或失傳。 迪慶州歷史上是茶馬古道的要沖,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形態各異、各具特色的文化遺產,但在歷史進程中,一些文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一些靠口傳身授的藝術傳承方式面臨沒有接班人的困境。 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迪慶州組織實施了民族民間文化的普查工作,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精心組織各級重點文物的搶救、保護、維修工作。 進入21世紀以來,迪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更大范圍內和更深層次上展開。截至2015年末, 迪慶共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8 個,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19 項,州級非遺保護項目 100項,各級傳承人共計 323人。 “十二五”期間,通過各種渠道共爭取到文物保護維修經費3000多萬元,完成了康普壽國寺兩期維修工程,東竹林尼姑寺保護維修工程,茨中教堂、葉枝土司衙署、壽國寺的兩期維修工程,白水臺東巴勝跡、同樂山寨、松贊林寺一期維修工程。通過積極向上推薦申報,目前全州已有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5項。面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迎來了曙光,眾多珍貴文物得到了保護。 如今,在迪慶的大地上,“人人都是文化遺產的主人”的意識正在潛移默化地走進人心:課間操時間,在各個中小學校里的操場上,新迪慶的接班人歡快地跳著民族課間操,構建著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好畫面;而在社區或是村里的文化活動室,各類傳承學習活動如期舉行——我們把鏡頭拉到被譽為“弦子之鄉”的德欽縣佛山鄉江坡村,那里,淺淺的暮色中“咿呀”的弦子聲此起彼伏,一群小伙正圍著鄉文化站的老師學習弦子…… 以文塑城 文化品牌打造成效顯著 2009年9月8日晚,維也納金色大廳里傳來了香格里拉組合的歌聲:“美麗的月亮悄悄地爬上了山坡,星星像珍珠撒滿了夜空,呀哩咯……”寬廣的音域、豐富的音色和游離于現代與傳統之間的無伴奏和聲演唱,深深地打動了現場觀眾的心,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和贊嘆。 這個以故鄉命名的組合由藏族和傈僳族組成,成員們出生于迪慶的偏遠山村。村里的人們自小能歌善舞,但世世代代都在方寸之所歌唱,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終有一天,家鄉竟然會飛出 “大鵬鳥” ,斬獲國內外演唱比賽類獎項,出訪亞、歐、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各類重大國際文化交流演出活動,并登上最高音樂殿堂——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向世界亮出香格里拉這張閃亮的名片……這是迪慶州實施文化興州戰略,打造香格里拉名片,繁榮文化事業的一個見證。 迪慶文化特色鮮明,資源豐富,具有多民族共融、多宗教并存的文化特征,是多元文化和諧共生、融合發展的典范。一直以來,迪慶州積極打造民族文化節慶品牌,實施 “藝術精品工程”,加強“香格里拉”、“茶馬古道”、“三江并流”三大文化品牌建設,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項目、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項目不穩步推進,為迪慶文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遇。 而就在迪慶大地上,迪慶的藝術家們正以己之長,不斷亮出引人矚目的文化名片:攝影作品《彩泉》、原生態藏族歌舞《香格里拉》、音樂作品《月夜》、文學作品《我的滇西》……60年來,各類文藝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贏得了全國各地專家和群眾的好評,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表彰為云南三大文化現象之一的香格里拉攝影協會、被譽為“云南大地上的文學高地”的寫作群等,為香格里拉文化品牌的打造推波助瀾,“文藝香格里拉”已經成為外界對香格里拉的一個重要認識。 以文興業 文化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 2011年,迪慶文化產業增加值64487萬元,占GDP的6.7%;2012年,迪慶文化產業增加值80289萬元,占GDP的7.1%;2013年,迪慶文化產業增加值71811萬元,占GDP的5.4%;2014年,文化產業增加值81553萬元,占GDP的5.54%;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9.18億元,占GDP的5.7%…… 一系列振奮人心的數據,表明文化產業逐步成為了迪慶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為繁榮民族文化、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迪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編制實施“十二五”及“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使得頂層設計、規劃指導作用得到加強。同時,安排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逐步加大對特色文化資源保護與發展的投入,著力培育骨干文化企業,鼓勵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促進文化產業布局結構優化,在產業與市場的結合中實現民族民間特色文化資源轉化利用、傳承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如今,迪慶以文化為內容,以旅游為載體,整合全州特色文化資源和區域自然稟賦資源,建立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有機結合的產業融合模式,已成為迪慶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巴拉格宗大峽谷、獨克宗古城等文化旅游產品不斷升華的文化主題和內涵引來世人矚目。 多年來,迪慶還圍繞“金、木、土、石、布、藥”等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民族工藝、民族醫藥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產品等,并把文化形態融入旅游產業中,創造綜合文化旅游帶動關聯效益。 就香格里拉市尼西鄉的黑陶來說,那些“黑寶貝”曾經養在深閨未人識,僅僅是本地人的生活用具,而如今,傳承千年的黑陶工藝品遠近聞名,有的價值上千元。黑陶的品種正在得到開發,種類多達109種。該鄉成立的兩家黑陶公司年產黑陶10萬件,銷售收入達1000多萬元。“尼西黑陶”品牌被進一步打響,黑陶文化產業也走向了新的發展之路。像尼西黑陶一樣,德欽銀制品、香格里拉卡卓刀……迪慶的工藝品不僅游客青睞,而且促群眾增收,文化企業逐步走上市場,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此外,迪慶通過落實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使文化市場特別是營業性演出市場得到培育,藝術資源得到整合,創作的民俗舞蹈《卡瓦格博禮贊》 、《香格里拉》、《香巴拉映象》等劇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州民族歌舞團和安徽池州歌舞團聯手打造的《走進香格里拉》劇目實現了市場化模式運作,在全國26個省市巡回商演1000余場次,累計觀眾達20萬人次。 以文化人 群眾文化生活轉型升級 群眾成為主角,文化就有了生命。多年來,迪慶州圍繞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并存的特點,充分發掘民族文化內涵,精心組織開展歡樂香巴拉迎春民俗文化系列活動、香格里拉賽馬節等一系列有影響的文化活動,文化三下鄉、 文藝進萬家迎新春文化惠民活動等惠及廣大群眾的文藝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就廣大群眾最喜聞樂見的民族民間廣場舞來說,既保留了傳統歌舞的本質和靈魂,又在傳統舞蹈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定期更新并且有舞蹈骨干專門推廣,如今已形成“進社區、入村寨,男女老少都喜歡”的局面。 送文藝演出、辦書畫展覽、辦文化講壇、搞傳統活動……送“文化和”種“文化的持續深入,讓群眾的文化自覺從量變發展成質變,許多昔日田野沃土里的莊稼漢搖身一變,成為文藝舞臺上的大明星。香格里拉五月民族傳統賽馬節、德欽弦子節、維西蘭花節、塔城熱巴節、葉枝阿尺目刮節、三壩二月八、上江傳統肋巴舞民俗文化藝術節等各類等民族文化活動的持續開展,不僅提升了香格里拉品牌,向海內外來賓展示了迪慶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還讓民間舞步邁出了新風采,群眾文化活動由文化部門的“獨角戲”演變成全民參與的“大合唱”。 全州廣播“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數字電影放映隊全州“一村一月一場”免費電影放映……一個個“眼”向基層、“面”朝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讓老百姓足不出戶即可享受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務,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文化、享受文化。 60年來,迪慶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沃土上,時時有新意,處處有驚喜。無論是群眾文化的風起云涌、遍地開花,還是文化項目的拔地而起、競相綻放,抑或是文化品牌的亮點紛呈,都清晰地傳遞出一種聲音:迪慶文化迎來了滿園之春!(文/楊翠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