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電產業和礦產業的發展上,迪慶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實行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將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百姓利益和民族文化傳承結合起來,以國家公園形式積極發展高原特色生態旅游。從2001年開始,迪慶州比國家出臺“限塑令”早6年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禁白”工作,經過多年努力,治理白色污染效果明顯,得到社會好評,先后有多個州市前來交流學習,迪慶州恢復并有效保護了森林資源,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2013年初,《迪慶藏族自治州生態州建設規劃》獲批準實施,迪慶生態文明建設邁上了新的征程,“保護和建設好香格里拉,讓江河清澈,森林茂密,天空明凈,大地翠綠”成為大家的普遍共識。 為解決開發與保護的矛盾,迪慶創造性地引入“國家公園”這一管理模式,2006年建成了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管理模式在虎跳峽、梅里雪山和塔城滇金絲猴等景區陸續推廣,使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旅游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開發促保護,以保護促發展”,實現保護與開發“雙贏”。作為全國9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去年10月底,《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方案》獲國家發改委批準,體制試點工作已進入具體實施的關鍵階段。 春天的迪慶高原,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每年五六月份,小中甸杜鵑花海如同鮮艷的地毯鋪滿整個草原,到處洋溢著花的芬芳,每天都會有上千人一睹其風采。在路邊擺小吃的卓瑪也迎來絡繹不絕的生意,她說:“以前只能靠種莊稼、打工賺取家用,現在來香格里拉的人多了,做點小本生意每天也有不錯的收入。大家對保護花海的意識也增強了,保護好生態,我們的生活才更美。” “過去收入來源很少,現在好多了。每天牽著馬帶著客人在草原上溜達,家里的收入增加不少。”在依拉草原,牽馬的拉姆唱起了山歌,愉悅的心情溢于言表。自《迪慶州草原保護管理條例》實施以來,藏豬散養變成了圈養,草原上的草長勢較以往更加茂密,牛羊更加肥壯……在生態保護與旅游結合發展中,越來越多的高原群眾開始嘗到了甜頭,環保意識顯著增強。 黃杜鵑 保護與開發實現“雙贏”局面 致力打造“綠色家園” 打造綠色家園,保護森林資源是關鍵。“十二五”以來,迪慶林業部門立足實際,緊緊圍繞“生態立州、文化興州、產業強州、和諧安州”的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綠色家園、精神家園、小康家園和幸福家園“四個家園”建設,著力構建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促進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建設,把保護森林資源和森林生態系統作為林業工作的重點,在抓好保護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林產業,突出林業社會生產功能,增強林業公共產品屬性,為建設青藏高原東南緣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作出了積極努力。 “十二五”以來,全州共完成營造林任務154.23萬畝,比“十一五”期間的96萬畝增長60.66%;完成全民義務植樹690萬株,比“十一五”期間的332.66萬株增加107%。將全州2725.63萬畝天然林管護責任落實到全州三縣(市)23個國有林場和188個村委會,做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護、樹有人看。完成陡坡地生態治理8萬畝、石漠化治理19.63萬畝;進一步加強替代能源建設,完成沼氣池建設任務11400戶,完成節柴灶建設任務15300戶;完成太陽能建設任務14499個。全州生態公益林總面積2650.61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2823.75萬畝的93.87%,納入生態補償面積為1251.13萬畝,占公益林面積的47.2%,自2009年實施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以來,全州補償資金累計達7.62億元。 迪慶高度重視野生動植物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濕地保護和國家公園改革試點等工作,有效推進了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程建設、碧塔海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納帕海省級自然保護區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建設、野生植物極小種群保護等項目,順利完成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外業工作,開展國家公園建設試點,國家生態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 據悉,到2016年底,迪慶森林覆蓋率達75.04%,全州生態建設取得新成效,邁向了新的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