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消息(記者 袁育堃)漫步在33公里長的“環湖綠道”,感受著西南地區最大“海沙沙灘”的魅力.....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曾是一片禿嶺荒坡、雜草叢生的景象。5月15日,“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來到重慶市云陽縣,探尋三峽生態保護的“云陽路徑”。
重慶市云陽縣位于長江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因兩山夾江,四季多云,且居住地多處于山和水的陽面而得名,素有“四時云陽,云的家鄉”、“彩云陽光”之美譽,這里歷史悠久,文脈燦爛......
在云陽縣新縣城北面的龍脊嶺,有一條引人注目的生態文化長廊。幾年前,這里一片禿嶺荒坡,雜草叢生,垃圾遍野,破舊雜亂的民居與周邊極差的生態環境,形成了城市的一塊癩疤。
“早些年前,一些市民會在這里違規搭建,亂耕亂種亂倒的現象特別嚴重。”云陽縣環湖綠道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唐成林向記者介紹,由于沖溝廊道破壞嚴重,每年夏季泄洪后,庫岸消落帶上的土地大片裸露出來,地質災害隱患突出。專業人士進行測評發現這里水土流失嚴重,已經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及水庫的運行壽命。
2002年,云陽縣委縣政府科學規劃“龍脊嶺生態文化長廊”建設,十年磨一劍,將這里的山、水、城匯為一體,為廣大市民營造了一個健身、休閑、游覽的樂園。2015年正式啟動縣城庫岸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采取了工程治理、生態修復、環境整治等多項措施,規劃全長近33公里的環湖綠道。 
“龍脊嶺生態文化長廊”成為市民的“客廳” 現如今,這里的生態景觀帶成為市民的“客廳”,休憩的樂園,唐成林告訴記者,每天在“長廊”活動的市民達萬人以上,“龍脊嶺生態文化長廊”成為城市中心的一條綠色廊道,被喻為呵護城市的“生態綠肺”。
好的生態環境助推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為提升云陽旅游形象注入了新鮮血液。在“長廊”之側的登云梯,成功舉辦了9屆國際登梯賽、3屆全國城市摩托車登梯賽等,來云陽旅游人數明顯增加。
根據數據顯示,2017年全縣接待國內外游客達15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0億元,包括“長廊”在內的云陽三峽梯城于2014年成功創建4A級旅游景區,是重慶市唯一一座城區變景區的典范。 
云陽龍缸景區秀麗的風景吸引著不少外地游客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云陽將“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作為基本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其中,“龍脊嶺生態文化長廊”建設只是云陽縣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
按照“景區景點、全域全季”思路,厚植“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生態優勢,云陽不僅為三峽庫區保護生態做出了示范,更是走上了一條旅游脫貧致富的“云陽路徑”。年接待游客量超15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60億元,旅游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10%,實現了跨越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