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的普及推動了電視節目的創新、研發。作為聯接電視節目與觀眾的核心紐帶——電視節目主持人,日益成為電視節目號召力的重心。主持人是電視節目的形象,主持人的素質直接影響著社會公眾對電視節目的認可。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不僅僅滿足于在演播室中看到主持人的形象,更要在現場看到主持人的精彩報道,所以主持人的臨場應變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主持人的形象氣質或天生麗質或后天彌補,筆者認為觀眾有自己的審美標準,而主持的應變能力與語言魅力則是電視節目主持人需要著力打造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水準。作為一名主持人,必須時刻準備在主持的過程中面對尷尬的場面和意外的情況,并且要處亂不驚,及時想出巧妙的方法圓場。如果不能妥善地處理這些突發情況,勢必會對節目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臨場應變能力是作為一名合格主持人必備的素質之一。作為一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我們除了新聞的播報和欄目的主持工作之外還經常外出主持一些現場活動。下面筆者就主持人必須具有敏捷、機智的應變能力的重要性,主持人現場應變能力的主要表現,以及如何掌握臨場應變能力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主持人臨場應變能力的重要性 主持人的應變能力,指主持人在主持的過程中對周圍突發因素的一種迅速而能動的反應,這種反應應該是機敏的、冷靜的,既表現在思維過程中,也表現在言語和行為中。它是主持人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之一。良好的應變能力是事業成功、人際交往的保證。不是所有的職業都要求具備這種能力,但在有的職業中顯得尤為重要。比如政治家、外交家、企業商界人士、公關人員等,面對風云變幻的政治、外交、商界、社交場合,在談判桌邊、會議場上、宴會席前就必須要有非常機敏的應變力,泰然處之,以不變應萬變,巧妙地游移其中,化險為夷,穩操勝券。節目主持人、現場文藝演出主持人雖然不像以上所列的表現出如臨戰場,背負責任之重,但在話筒和攝像機鏡頭前,亦該時時準備著承受現場預料不到的種種“突發狀況”。面對尷尬的場面和突發情況,要及時作出相應的對策,對意外情況進行補場、救場、圓場。 二、節目主持人現場反應能力的主要表現 主持人在節目開始前都會做充分的準備,即便如此,現場直播節目零時差的傳播時效,零損耗的信息傳播的特點,使我們無法保證節目過程全在掌控之中,就不可避免的會發生突發事件。導致這些情況的原因有主持人自身的因素,有設備發生故障的技術因素,有演員表現失常的節目因素,甚至還有類似天氣等因素。這些問題的突然出現,增加了主持人駕馭場面的難度,主持人必須借助機智得體的應對化解尷尬局面。 (一)主持人自身因素。楊瀾上場的時候卻發生了她踩空臺階,滾落到臺下的意外事件。楊瀾鎮定自若,重新上臺后說道:“真是人有失足,馬有失蹄啊,我剛才的“獅子滾繡球”滾得還不夠熟練吧?看來這次演出的臺階不那么好下啊,但臺上的節目會很精彩。不信你們瞧他們…… ” (二)技術因素。曹可凡也有過一次類似的經歷。有一次在國際“白玉蘭”電視節群英薈萃音樂會上, 當法國著名歌星多羅黛正款款地走向舞臺中央時,音響設備卻不知何故“哐”地轟天一響, 場上頓時十分尷尬,在法國主持過少兒節目的多羅黛以特有的幽默舉起雙手作了個打槍的手勢,曹可凡靈機一動,當即發揮道:“多羅黛小姐,剛才是上海觀眾對您的到來表示歡迎,鳴禮炮一響。”話音剛落,全場一片掌聲,一場尷尬輕松化解。 (三)節目因素。扮演周恩來總理的演員在臺上表演的時間過長,部分觀眾開始喝倒彩表達不滿。這個時候主持人及時出面控制場面,他迅速走到臺前,模仿毛主席說話的語氣講道: 恩來同志,你今天工作太累了,你要為我們保重身體啊,現在你還是下去休息一下吧。 聽到此言,臺下的觀眾紛紛報以會心的笑聲和掌聲,臺上的演員也乘機體面的結束了演出。 (四)環境因素1996年5月,中央電視臺第一次組織“心連心”藝術團下鄉,在江西革命老區遂川做首場慰問演出的那天,場面非常熱鬧,不料節目進行到一半正值關牧村演唱《多情的土地》這首歌的時候,天空烏云密布,落下了陣陣雨點,頓時場面開始騷動不安,歌聲一停,趙忠祥快步走到臺前,對鄉親們說:關牧村的動情歌聲,把她自己的眼睛唱濕潤了,也把老區人民的眼睛唱濕潤了,連老天爺的眼睛也唱濕潤了!鄉親們!我們演員都商量好了,如果雨下大了,只要大家不走,我們演員就絕不會走! 當然,年輕主持人初次登臺主持時,或多或少會有緊張、失誤,但是一次一次在舞臺中成熟進步的過程,也是一種獲益。要想成為一位優秀的主持人,需要學習、需要沉淀、需要機會、需要經驗、需要舞臺。學習他人的經驗,總結自己的經驗。 三、主持人如何掌握臨場應變能力 (一)必須具備扎實的知識功底。主持人的職業特點,就是通過滔滔不絕的“說”來溝通你、我、他,進行大眾傳播活動,成為廣播電視媒介與接收者之間的紐帶、橋梁。主持人面對無數受眾,全憑一張嘴說。說什么,就是主持人的內涵修養問題了。腹中空空何以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知識貧乏如何談吐自如,旁征博引?由此可見,扎實的知識功底、敏銳的觀察判斷力、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既是一個合格主持人的基本條件,也是主持人應追求的目標。而這一切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自我充實才能做到。也許有的主持人在主持現場的時候,他不用動筆寫稿,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沒有扎實的知識積累作后盾,那么,在他主持的節目中絕不可能出現隨機的連珠妙語,機警幽默的談吐,不可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二)培養廣泛興趣,不斷豐富閱歷。主持人的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主持人的愛好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趙忠祥如是說:“‘功夫在詩外’,指的是博大精深的修養,如果主持人的修養只是唱一支小曲,變個小戲法,當然是遠遠不夠的。我想藝不壓身,多會點沒什么不好,可千萬不能給人造成主持人的群體無非是有點小花活兒,這無益于塑造莊重深沉與有高度修養的形象,當然,裝是裝不出來的,路就在腳下。”趙忠祥的成功之路正是從自己的腳下一步一步地踏踏實實地走出來。對于藝術,他涉獵很廣,60年代初,為學美聲唱法,他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風雨無阻,每天趕到北海求師練聲。他還是有名的京劇票友,書畫功底也非同一般,真是藝多不壓身。有這樣濃厚豐富的藝術功底作底蘊,他的主持藝術也難怪越來越顯得爐火純青。 (三)須具備穩定健康的心理素質。演出活動現場主持人是整場活動的串接,主持人在節目中的地位、作用可以說是舉足輕重。心理狀態如何直接影響著他的行為表現,也就是說影響著節目的質量。在現場,如果心理處于緊張狀態,大腦思維必定是僵化的,很難積極地進入到節目、演出中去,非但不能即興發揮,可能還會表達不出已準備好的內容。尤其是一些現場節目,由于親身處在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完全處于現在進行時狀態,這是動態的、可變的,隨時可能有意外、突發事件出現,這無疑給主持人心理蒙上了緊張情緒。若是電視、廣播現場直播,完全是“一次成像”,沒有修改,彌補的余地,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這也難免會使人神經抽緊。所以,節目主持人的工作狀態,要求其具備穩定健康的心理素質。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在演播現場充滿自信,遇事不慌,臨場不亂。 (四)要虛心求教,與同行多探討、多交流。與同行的交流,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同行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獨特的風格,豐富的經驗積淀,這無疑是速成的捷徑。主持人出色應變能力的背后是日積月累的專業能力、知識水平。要加強主持人的應變能力,必須積極參與各種主持活動,在多次的磨練中總結、升華自己,積累更多的臨場應變經驗。曾國藩說過:“不問收獲,只問耕耘。”對主持人來說,做好傳媒工作,鍛造優秀的應變能力,就需要不斷努力,使自己逐漸成熟,通過礪煉,不斷獲得信心和智慧,這也意味著他將會獲得更多受眾的信任。一個成功的主持人要在日常工作中積累知識、從業務能力和心理素質等多方面提升個人素養之外,還必須具備較強的臨場應變能力,它集中體現了主持人的現場主持水平,也是一個主持人能現場駕馭節目的前提和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