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體育館是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賽場地,屆時兩個項目的世界頂級運動員將齊聚于此,展現各自的運動技藝。對制冰師劉永亮來說,為賽會制作高質量冰面,每一寸、每一層都需“精心雕琢”。“能看到世界頂級運動員在我制作的冰面上比賽,這種成就感簡直無法用語言形容。”劉永亮說。 制冰是個精細工作 “制冰有什么難的,一潑水不就凍上了嗎?”雖說劉永亮如今已經對制冰的各項工序和技術駕輕就熟,但在幾年前剛接觸這項工作時,他對制冰的認識還停留在“潑水成冰”的階段。 2016年,經過5個月的嚴格培訓,劉永亮愛上了制冰工作,也掌握了這門手藝的更多門道。“噴漆、凍水、控制冰溫,每一步都需要極其精準的控制。”劉永亮說,“水的用量,灑水方式,冰面的厚度,畫線的準確性,甚至澆冰車的行走路線,以及水箱內的水量,都有嚴格的要求。” “北京冬奧會時,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比賽用同一塊場地。兩個項目的畫線以及對冰的厚度、溫度要求都不一樣。”談起工作,劉永亮滔滔不絕。他說,制冰師制作出高質量的冰面,才能保證運動員有更精彩的發揮。 2021年12月中旬,劉永亮作為制冰團隊的一員,來到首都體育館開始制冰準備工作。每天早上七八點到達場地,忙的時候晚上九十點才收工。2022年1月4日,首都體育館的冬奧會制冰工作正式開啟,和一起工作的外國專家交流技藝,按時交付高質量的冰面,是劉永亮和團隊接下來的任務。 在不斷挑戰中成長 39歲的劉永亮能夠成為北京冬奧會的制冰師,得益于他身上那股刻苦好學的勁頭。 他曾是首鋼運輸部負責鐵路運輸鐵水的調車員,2010年首鋼老廠區停產后,劉永亮選擇留守,負責看護設備。此后一段時間,施工安全、物業管理都曾成為他的工作。2016年,一張制冰學習報名表擺在他的面前。 “當時我對制冰工作很感興趣,畢竟技多不壓身嘛,我這人也好學。”于是,劉永亮投身于新的領域。然而,這份看似簡單的工作學起來并不輕松,除了一道道繁瑣的工序,還有很多專業知識和技能需要學習。“比如,需要對制冰機組進行了解,要不然就無法控制冰溫。”劉永亮說,為了更好地了解機組,他一有時間便去廠家觀看并參與設備維修保養的全套流程。 2019年4月,國際冰聯女子冰球世錦賽甲級B組比賽在首鋼園冰球館開賽。這項國際A類賽事是劉永亮和他所在的團隊首次獨立完成比賽場地的制冰工作。對他們來說,這是一次巨大的挑戰。“以前都是給老師傅打下手,澆澆水、噴噴漆、畫畫線什么的,或者是施工團隊交付場地,他們制作好了我們接收。”劉永亮說,“那回一接手便是世界大賽,在那之前還沒有全程獨立制冰的經驗,當時非常緊張。” 劉永亮和8名同事組成的團隊查閱了大量資料,研究了國際冰球聯合會關于場地方面的規則,最終制作出一塊高質量的冰面,即便是復雜的場地畫線,也和規則要求分毫不差,獲得了參賽各方的好評,團隊也收獲了制冰的經驗。 參與冬奧非常自豪 幾年的制冰實踐下來,劉永亮對這份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親自動手,才能在實踐中一步步積累經驗。比如這一次冰出問題了,找到原因之后下一次再改進制冰方法。” 首鋼園運動中心擁有冰球、冰壺、花樣滑冰以及短道速滑訓練場館國家隊訓練用冰4塊冰面,除承辦各類賽事之外,有時還會接待轉訓的各隊運動員。“冰面一化一凍,每年都要好幾次,我們從中既掌握了相關技能,又鍛煉了隊伍。”劉永亮說,算上自己,首鋼園制冰團隊有4名制冰師參與了北京冬奧會的制冰工作。 劉永亮介紹,幾年前,國內只有幾個冰上訓練基地配備制冰師,“以前冰場少,可能每天也就開冰車上去清一次冰,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冰雪運動的蓬勃發展,讓劉永亮對行業前景非常看好。“隨著‘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的實現,全國各地的冰場數量越來越多,制冰師這一行業還是大有可為的。”劉永亮說。 眼下,劉永亮正在為冬奧會忙碌著。“能參與冬奧會的制冰工作,我感到無比驕傲!如果中國運動員能夠在我制作的冰面上取得好成績,那我就更高興了!”他說。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