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地處滇西北高原的中甸,在生產力極其落后、人民生活極其艱苦的情況下,抵抗日寇,積極抗戰,承擔了征兵、交公糧、捐稅、征馬幫運送物資等任務。 1937年,民國政府頒布兵役法十二條,“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在金沙江沿線到處抓捆壯丁,強迫青年當兵。1937年10月15日,中甸奉命成立救國公債勸募委員會,11月28日,時任縣長段綬滋組建中甸各界抗敵后援分會。12月12日,省府下達勸募任務14000元,中甸民貧如洗,只上繳了3600元。1938年1月28日中甸各界抗敵后援分會改為中甸動員委員會。6月12日,征送第5期常備隊退役兵28名,交至安寧續編60軍第9補充團。11月8日,征送第3期義勇壯丁20名,交麗江訓練期滿,轉送云南驛撥作60軍補充兵。1939年3月25日,征送甲級壯丁60名至麗江工兵營。4月30日,調送第一、二期義勇壯丁退役兵27名,交安寧改編60軍二、四、五補充團。同時征送乙級壯丁2名交麗江炮一旅作馬夫;前后共征送抗戰兵員137名。抗日戰爭期間,僑居印度的中甸藏族人馬鑄材率先帶動大批商販、馬幫擴展滇、藏、印三角貿易,發展民族經濟,支持抗日戰爭。他發動資本豐厚的西藏“恒盛公”“永昌祥”“元德和”“協樹昌”幾家商號集資法幣25萬元捐獻給國家購買戰機一架。由他發起在印度噶倫堡僑民中組織開展“抗日月捐”活動,把捐款按月上繳中國駐加爾各答總領事館轉贈國內。 為抗日救亡,中甸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熱血青年參軍參戰,奔赴前線英勇殺敵,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中甸籍金江興文人李向文,在抗戰期間,參加國民黨滇軍60軍184師,先后參加了徐州保衛戰、血戰臺兒莊,堅守禹王山、東莊、九里山等重大戰役。特別是以滇軍為主的臺兒莊阻擊戰,滇軍在其他兄弟部隊的協同下勇猛作戰,重創日軍,大長中國人的志氣。戰場上李向文小腿負傷仍堅持戰斗,在陣地上被晉升為上士副排長。中甸籍上江士旺人和立本參加了南京保衛戰,是八百孤軍的一員。由于當時戰爭環境,留存檔案不全,陣亡戰士絕大多數缺籍貫,統計不全,有分籍記載中甸籍陣亡人員江柳春、郭炳山、卓綬、馬質生、周燾、程耀、陳啟、金如琢、潘清文、海福壽、丁榮、胡紹福、李齊堂、宋正祥、劉成等15人。 1941年,中日戰爭已到了生死攸關之際,日本人切斷了所有通往內地的國際商道。這時,昆明——中甸——拉薩——印度卡里姆之間的茶馬古道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這條通道上連接“滇、川、藏”大三角的中轉站——中甸,在戰爭的夾縫中陡然繁榮起來。中甸馬幫在這一歷史時期扮演了重要的歷史角色,一方面它是中甸成為抗戰期間萬商云集的商業重鎮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數以萬騎計的中甸馬幫人為抗戰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據不完全統計,僅1941年,過往中甸的馬幫就有近萬匹,雙程運輸量達1000多噸,年出入財貨總值1000萬元左右,外來商戶達240多家。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階段,日軍發動緬甸戰爭,切斷了滇緬公路這條同盟國援助中國抗戰唯一的陸上國際運輸線。在中國政府的呼吁下,美軍在中國云南到印度之間開辟了一條新的國際戰略空運通道——駝峰航線,這條航線經過的地區海拔高、氣流強、氣壓低,氣候惡劣,運輸機隨時有失事危險。1942年1月18日,美國援華飛虎隊一架軍用飛機迫降墜毀于中甸吉迪,機上人員4人(其中女1名),跳傘著陸,中甸政府派吉迪把總楊世榮將人接至松贊林寺,后送往麗江。1945年2月12日拂曉,一架美國援華飛機墜毀于麗江格子舍作,機組人員5人,跳傘后分別降落于中甸金江車軸、士達,經兩村人民搶救脫險,送往麗江白沙。 (香格里拉市委黨史研究室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