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日,余永發在楊湛英、王呈祥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入黨那天,亦師亦友的楊湛英為祝賀他加入黨組織,親自為他煮了一碗糯米飯。他正美滋滋地吃著糯米飯,楊湛英突然問他:“糯米飯甜嗎?不甜的話再放點糖。”“甜的。”余永發答。楊湛英繼續說:“等革命成功了,比這個加了糖的糯米飯都甜。”楊湛英和余永發對視一眼,都高興地笑了起來。從此,楊湛英為余永發取了一個代號,叫“羅碧”,寓意為碧羅雪山。就這樣,“羅碧”這個代號成為了余永發一生的印記,一直沿用至今。現在提到余永發,許多人都不認識,但是一說“羅碧”,大家都會很自然地想到這位90多歲的老人。 楊湛英到維西開展地下工作的時候,經常用代號來與同志們聯系,既保護了自己,也不暴露別人。為了隱蔽身份,他曾以“貢山”“怒山”(筆名)“南風”“黎維”為代號來聯絡其他同志,寓意為高黎貢山、怒江的山水之間。革命時期的代號經常是以山脈水系為象征,在方便記憶的同時也體現了革命工作的嚴謹性。“滄碧”是和興周的代號,寓意為滄江碧羅雪山。就連滇西工委的歐根也曾經用“紅海”作為自己的代號來與其他同志聯系。在如此復雜的情況中,楊湛英聯合早期的一批地下工作者,在不暴露真實姓名的情況下,完成了許多艱難的任務。余永發出于對早期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敬仰,對導師楊湛英的懷念,才將代號一直沿用至今。 (周云芳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