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關富,男,傈僳族,1904年生于維西縣保和鎮蘭永村上蘭永村民小組。林關富幼時家境貧寒,十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他只能靠幫別人放牧、編織竹籮售賣來維持生計。因機智勇敢,辦事公正,1935年被群眾推選為蘭永村甲長,后又擔任保長,在極其黑暗的社會里,林關富身為保長,不僅沒有對群眾施加任何苛捐雜稅,反而經常接濟困難群眾,深得群眾的信任和尊重。1949年6月,思想進步的林關富參加革命,并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了縣內發展的第一位傈僳族黨員。 當時民族關系復雜,蘭永村群眾的房子、糧食經常被進犯維西的匪徒燒光搶掠。在“地無種子下種,人無糧食下鍋”的情況下,他積極領導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并對群眾說:“請大家放心,共產黨信任我,我要對得起共產黨?!本瓦@樣他動員有糧戶借出3000多斤糧食,組織群眾邊耕種邊上山找野菜、割漆、養蜂,幫助群眾渡過難關。在開展群眾工作中,林關富發現,蘭永村雖然離縣城很近,但當地百十戶的傈僳族只有他和兒子識幾個漢字,于是在一無經費,二無老師,三無校舍的情況下,借蘭經寺的房屋為教室,并發動群眾籌集資金,解決老師報酬和辦學經費,辦起學校。1950年底,林關富擔任維西縣人民政府工商科長,1951年8月當選維西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在任期間,無論是對分管工作還是其他工作,他都親臨現場,和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深得群眾愛戴和擁護。1953年“三反”運動時,作為“三反”對象,他到云南省革命大學學習改造,后分到東川礦務局工作,因維西縣委考慮到民族干部的培養工作,特向省委提出要求,將林關富調回維西工作,省委將林關富調回維西擔任副縣長職務。1971年“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林關富未能幸免,被定為歷史反革命分子,開除公職回家勞動改造。1976年,精神飽經磨難,身體遭受病痛折磨的林關富含冤去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林關富的冤屈得以平反昭雪,經中共維西縣委批準,恢復其政治名譽,承認其生前黨籍。 (周云芳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