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漢,男,納西族,1900年出生于維西縣保和鎮蘭永村橋頭小村。和光漢原名錢吉仁,在家排行老三,因家貧兄弟多,年幼的錢吉仁便過繼到保和鎮永春村則那村民小組一戶大戶人家做養子,改名和光漢。他從小為人忠厚、勤奮好學,上進心強。十多歲時受辛亥革命的思想影響,已經結婚的他仍然堅持上完小學,他堅信民族要興旺,國家要富強,就必須由人民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下定決心致力于改變六大村納西族人民愚昧落后的狀況,努力求知。在學校他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好學長;在家里他是父母生產勞動和家務勞動的好幫手;在村里是鄰里贊不絕口的好青年。為了博覽群書,和光漢做飯時,都會把書放在灶臺上,邊做飯邊學習,無論白天干活有多累,晚上他都會專心學習到很晚,因此他一直被六大村群眾作為教育子女學習的典范。 1934年,和光漢為了能使普通群眾的孩子有學校可以讀書識字,通過來回奔波協商,在六大村群眾的支持下,在橋頭大村創辦了歷史上第一所六大村納西族學校,起名“居仁小學”,和光漢也被群眾推選為校長,同時成為了六大村納西族中的第一位老師。由于他把每位貧苦大眾的子女視若自己的親人一般,手把手教授知識,附近的三家村、小村、古宗灣、則那、老好村、白帕等一些村子的百姓紛紛把子女送到居仁小學讀書識字。 1935年,和光漢通過苦讀考入省立麗江高中進一步增進學識,三年高中苦讀畢業后回到家鄉,在他的倡導下,又創辦了六大村納西族的第二所小學——白帕小學。作為老師,和光漢一邊教貧困孩子學知識,一邊向學生傳播進步思想。1938年,和光漢擔任國民黨維西縣政府教育局長。當看到維西境內國民黨腐敗橫行,道士也充當教師的情況,他心中充滿了對國民黨黑暗統治的痛恨。1947年,和光漢兩次參加由地下黨員組織開展的維西教育改革斗爭工作。第二次教育改革成功后,他被委派擔任城區小學校長。1948年8月,通過組織嚴格考驗和培養,和光漢被吸收加入民青組織。加入民青組織后,和光漢利用三尺講臺進行進步思想的傳播,引領更多教育界人士走上革命道路,用他自己的一生踐行民族教育工作。 (周云芳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