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10日上午,中國人民解放軍14軍42師125團2營及師司令部工作人員和地方干部孫致和等進駐中甸縣城,把五星紅旗插上了縣城中心的大龜山頂,中甸和平解放。下午,時寶慶同志率領的1營也到達縣城,兩路解放軍會師縣城。5月12日,貼出“紅色公示”,宣布成立中甸縣人民政府。 中甸縣人民政府成立后,召開了多次政務會議。在確定縣以下行政區劃中,將原來的5個區改為6個區。充實了政府機構,配備了負責干部,決定暫由部隊3營教導員張雄生兼任公安局長,由趙寶鶴任副局長(后任局長);劉漢勛任民政科長;七耀祖任文教科長,6月后調任尼西區長,由和鑒堯繼任;麗江專署下派干部周幼承任財政科長,原縣衙門工作人員馮俊任財政副科長;陳延年為縣法院副院長,縣長孫致和兼任縣法院院長。其他政府人員待代表會召開后決定。大中甸區人民政府首先成立,由松耀奎任區長,夏納古瓦、何其昌、柴長春(部隊干部)任副區長。 縣政府各機構成立后,7月1日至8日,召開了首次全縣各族各界代表會議。會上選舉縣政務委員會委員,孫致和當選主任委員,劉恩、陳延年當選副主任委員,各區有名望的民族宗教界人士擔任委員。11月底,縣政府增設人民武裝科,由麗江邊防區及縣政府實行雙重管理。 7月中旬,各區的政府相繼成立,根據省、地委“關于接管中甸的計劃”指示,就土司原轄區建立政府,千總任區長,把總任干事的思路,小中甸區政府由汪曲批任區長,楊杰、恩定主任副區長;大中甸區由原大中甸千總松耀奎任區長,夏那古瓦、何其昌、柴長春(軍代表)任副區長。之后,格咱、尼西的區政府相繼成立。格咱由原千總七友勝任區長,原把總松銀巴任副區長;尼西由原千總七耀祖任區長,獨幾培楚任副區長。東旺從格咱劃出,定為區級辦事處。原東旺頭人桑察阿堅為辦事處主任,先后由馮如璋、普治中、張六斤同志協助其工作,七友勝以千總身份仍管理東旺的一些重大事務。 三壩在新中國成立前屬江邊境,中共地下組織組建金江特區時將三壩劃出金江,撤銷特區后劃為區級鄉,由民國時期的鄉長楊振華任鄉長,楊國昌、和振華任副鄉長。土官村設彝族鄉,康金貴任鄉長。金江特區原有的黨委、政府機關不變,主席和近仁,副主席曹式璋、和振董、和鐘杰、和煜先。至9月,全縣縣區兩級政權基本組建就緒。在大中甸城區設立金龍、北門及倉房三街的政府,委派了街長。 其他的基層組織“屬卡”仍按舊制度未變,喇嘛寺控制的“明參”也照舊存在。 為鞏固和健全新生的人民政權,建立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1951年7月24日至8月9日,召開了全縣各族各界代表大會,選舉政府委員21人,補選劉恩為副縣長,選舉阿壘香尊、松耀奎、何其昌、魯茸汪堆、汪曲批、趙寶鶴、劉漢勛等18人為政府委員,陳延年為副主任委員;向活佛、吹批、丹珍、陸金鰲等27人為委員。這樣,縣城內原來的23名各級土司及縣境內的知名人士均參政執事,達到了省委及14軍接管中甸的工作方針要求。 (胡建全 整理) |
87948f73-3b83-4755-88ad-44ad4737902d.jpg)
8af30dcf-bdf8-48e7-8684-75b1f9cf467d.jpg)

ffc26b77-04af-4fa5-b4a8-1080ab26b2a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