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以星火燎原之勢開辟抗日根據地,成為抗戰的中堅力量。對進入戰場時只有幾萬余兵力的八路軍、新四軍來說,如果不合理布局,會“陷于被動的、應付的、挨打的、被敵各個擊破的境遇中”。毛澤東謀劃的戰略方向是:向日軍進攻的相反方向挺進,到敵后去開辟抗日根據地。這一全新的戰略布局后來被概括為“敵進我進”。 開辟敵后戰場,是毛澤東在全民族抗戰一開始便確定的一個戰略布局。這個布局,決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和根據地如何堅持抗戰,實現戰略展開的根本方向。1937年11月聶榮臻在山西五臺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之后,抗日根據地發展為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冀魯豫、山東、蘇南、皖東等根據地。這些抗日根據地成為1938年以后很長一段時間的全國抗日主要戰場之一。 (迪慶日報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