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人民面臨著兩種命運,兩種前途,必須做出艱難的選擇。1945年8月14日,當時的國民政府同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給中國共產黨爭奪東北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針對蔣介石這一企圖,中共中央軍委決定集中主力,鞏固華北、華東解放區,掩護全軍,調整部署,特別是在東北的戰略展開,加強中國共產黨在和談中的地位,爭取實現和平。在蘇聯的積極鼓勵下,中共作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部署。根據這一方針,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當時的主要任務是阻擊和阻止國民黨軍北進,繼續大力消滅日偽軍,完全控制熱河、察哈爾省,發展和控制東北,保障人民革命的勝利。向南防御,就是撤退在長江以南分散孤立的八個解放區的部隊,集中兵力加強長江以北的解放區的力量,準備迎擊國民黨的進攻,掩護人民軍隊在東北的戰略展開。向北發展,就是調集大批干部、部隊進入東北,建立廣大的東北根據地,造成影響全局的新形勢。這個方針使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在自衛戰爭的準備過程中及時爭取東北,擴大解放區,擺脫國民黨軍在戰略上對根據地長期包圍的局面起了重大作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迪慶日報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