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洱海,湖面波光粼粼,湖岸姹紫嫣紅。在洱海生態廊道沿線,曾經建有親水客棧、民宅村落的許多地方,如今已恢復成一片濕地岸線及青蔥綠地。 “湖進人退、生態搬遷,只是保護洱海的第一步。”云南基投公司副總經理、大理蒼洱公司董事長呂旺介紹,作為洱海治理的重要項目,洱海生態廊道被稱為保護洱海的“最后一道屏障”。這一綠色屏障由生態搬遷工程、生態修復及濕地工程、管網完善工程、生態監測廊道工程及帶有濕地修復科研功能的試驗地工程5個工程組成。簡單來說,就是要做好退、修、補、道、研5件事。 近年來,為保護洱海生態環境,洱海生態廊道項目涉及的23個村1806戶居民進行了生態搬遷。生態搬遷以后,遺留下的破碎的農村房地基,生態系統較差的灘涂地,以及原有的硬質岸線,原有人為修建的田埂、魚塘埂等,都需要進一步修復及重新塑造。 “修復工程以自然恢復、還原湖濱緩沖帶生態功能及原始自然風貌為主要方法,重建原有生物種群和生態系統,有效解決面源污染問題,構建從水到岸到濕地的緩沖區,以及到村莊的綠色空間,形成了更有層次的典型濕地生態環境,更加有利于物種豐富,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呂旺介紹,截至目前,洱海生態廊道項目修復生態岸線累計32公里,修復生態濕地和入湖河口共計790萬平方米,奠定了生態屏障的綠色基地。 今天的洱海,已看不到傷痕累累的湖濱岸線,取而代之的是修復后的大量濕地、入湖河口等形成的自然駁岸或保育區,在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同時,凈化著入湖河口水質,保護著洱海的碧水藍天。優美的生態廊道已成為大理新晉網紅打卡點。 來源:云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