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版面截圖 七彩云南,美美與共。美在藍天白云,美在綠水青山,美在豐富多樣,美在色彩斑斕。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省委、省政府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力以赴筑牢生態屏障,守護生物多樣性寶庫。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COP15第一階段會議期間,美麗云南向世界展示了生物多樣性之美的豐富內涵,展現了云南各族人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共謀人與自然和諧生存之道,共同呵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扶荔宮里的植物 被譽為“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世界花園”的云南,以僅占全國4.1%的國土面積,囊括了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態系統類型,保存有許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類群,生物多樣性居全國之首,是中國17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和全球36個物種最豐富的熱點地區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最有成效的地區。 云南地處北半球低緯度高原地帶,境內高山聳立,地勢險峻,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珠江、紅河、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縱貫全省,高原湖泊星羅棋布。復雜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多樣的氣候特征,在南北間距不過900公里的土地上,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高原氣候區7個氣候類型,氣候的區域差異和垂直變化十分明顯,呈現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類型。 特殊的地理位置,復雜的地形地貌,獨特多樣的氣候環境,孕育了云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云南省生物物種名錄(2016版)》顯示,云南現記錄有大型真菌、地衣、苔蘚、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共11個生物類群25426個物種。其中,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151種、野生動物242種,分別占全國的41%和57.1%。 從特有性看,云南是很多物種的起源和分化中心之一,物種分布狹窄,生物多樣性特有現象十分突出,擁有特有植物2721種、特有動物351種,保存了如桫欏、滇金絲猴、綠孔雀、西黑冠長臂猿等許多珍稀、特有或古老類群。 云南豐富的物種多樣性,蘊藏了大量珍貴的遺傳基因多樣性。全省有農作物及其野生近緣種植物數千種,是世界茶、蕎麥、栽培稻、甘蔗等作物的起源地和多樣性中心之一。 立足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云南26個世居民族形成了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長期的保護與發展中走出一條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千百年來,哈尼人與自然共生,創造了世界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COP15開幕式上,云南青年代表施曉悅向全世界講述了云南少數民族的生態保護故事。 “云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為國家生物、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重要資源基礎。云南在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安全體系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對維護跨境國際河流生態安全發揮著重要作用。”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教授楊宇明說。 多年來,我省廣泛凝聚智慧和力量,守護好大自然給予的這份饋贈。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多項探索和實踐走在全國前列。制定出臺全國第一部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方性法規——《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開創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的先河;編撰完成120萬字的《云南大百科全書·生態編》,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百科全書史上第一部單獨成編立卷的綜合性百科全書;在全國各省(區、市)率先發布《云南省生物物種名錄(2016版)》《云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2017版)》《云南省生態系統名錄(2018版)》《云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云南省新物種新記錄種名錄(1992-2020年)》和《云南的生物多樣性》白皮書,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奠定了科學基礎。云南還較早開展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評估研究,建立首個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開展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遺傳資源及其相關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等試點探索。 亞洲象北移南返是2021年最熱點的新聞事件之一。在亞洲象的這趟旅程中,世界各國人民不僅看到憨態可掬的“萌象”,也看到了中國國土幅員遼闊、生態環境保護卓有成效、云南各族群眾對象群友善包容。 為了不驚擾象群,亞洲象途經地區慶祝傳統節日時,不搞慶典、不點火祈福,轉而通過張貼吉象標語、為人象和諧送祝福、繪出心中吉象等方式表達對亞洲象的關愛;為確保象群順利折返,很多企業、工廠在亞洲象經過時關燈停產,保持靜默……亞洲象北移南返期間,這樣感人的場景和生動事例不勝枚舉。 正是源于云南各族群眾持之以恒的保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才造就了象群一路向北、復而南歸的奇妙之旅。 COP15第一階段會議期間,云南久久為功的保護和實踐得到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展示。圍繞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遺傳資源惠益分享、極小種群拯救保護救助、多部門協作的保護機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交流合作等各方熱議的主題,云南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向世界分享了經驗和智慧。 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結出累累碩果,綠色成為彩云之南最靚麗的底色。 全省生態系統質量穩中向好,森林面積、森林蓄積、森林覆蓋率等指標大幅增長,濕地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不斷改善,退化生態系統得到修復,石漠化、水土流失面積逐年減少,90%的典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 通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云南構建起“三屏兩帶”的生態安全格局,系統保護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體,生物多樣性寶庫更加牢固。通過實施珍稀瀕危、極小種群和狹域特有物種的拯救、保護、恢復工程,一批珍稀瀕危物種重獲新生。 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云南深入探索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云茶、云藥、云花、云菌、云果等生物優勢產業逐步發展壯大,云南省建成全國最大的核桃、澳洲堅果種植和生產基地,花卉、咖啡、堅果產值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黑頸鶴、犀鳥、滇金絲猴、亞洲象、白眉長臂猿等成為生態旅游名片,保山百花嶺村贏得了“中國社區共管第一村”“中國森林觀鳥第一村”“中國自然教育第一村”等美譽。 生態資源成為云南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動能,綠水青山變成各族群眾的金山銀山。 COP15第一階段會議通過“昆明宣言”,作為大會主要成果,“昆明宣言”不僅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引航定向,也為生物多樣性寶庫的云南帶來了發展新機遇。 “昆明宣言”提出,在自然和人類的未來之路上,利用遺傳資源所產生的惠益得到公平和公正的分享,成為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業界專家分析認為,隨著各方的廣泛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有利于推進云南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利用,發展生物資源產業,推進綠色發展,惠益鄉村美農民富。 “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是COP15的主題,也是人類對美好未來的寄語。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云南將持續抓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決守護好七彩云南的藍天白云、綠水青山、良田沃土,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作出云南貢獻。 報紙版面截圖 在國家“兩屏三帶”十大生態安全屏障中,云南肩負著“西部高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三大生態安全屏障的建設任務,地處眾多國際、國內河流的上游或源頭,生態區位極其重要。 為守護好得天獨厚的生物多樣性和優質的生態環境,我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以綠色為底,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捍衛國土空間 守護生物家園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物繁衍的家園。我省從建立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和全面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兩方面著手,保衛國土空間,護衛生命家園。 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和維護生態功能為主線,我省構建起“三屏兩帶六廊多點”生態安全格局。“三屏”即青藏高原南緣滇西北高山峽谷生態屏障、哀牢山—無量山山地生態屏障和南部邊境熱帶森林生態屏障,重點保護獨特的生態系統、天然植被、熱帶雨林和珍稀瀕危物種。“兩帶”包括金沙江、瀾滄江、紅河干熱河谷地帶和東南部喀斯特地帶,發揮維護長江、怒江、紅河、瀾滄江下游及珠江下游地區生態安全的作用。“六廊”主要指由怒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迪慶—麗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元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等組成六條生態廊道,保障重要生態功能區域的連通性、連貫性。“多點”是以改善局部地區生態環境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主要任務,推進滇池、撫仙湖、洱海等九大高原湖泊及麗江老君山、盈江銅壁關等重要生態節點的建設。 嚴格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我省明確生態保護紅線非經法定程序不得調整,有效減少、減弱人為活動對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的干擾,保護受威脅野生動植物群落生境。 截至目前,全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1.8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0.9%。其中,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劃入紅線面積6.53萬平方公里,占紅線面積的55.2%。滇東南、滇南、滇西、滇西北、無量山—哀牢山等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域均劃入生態保護紅線。 通過劃定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我省持續加強對典型生態系統的保護,自然保護地100%納入生態保護紅線。 從六大水系、九大高原湖泊、三江并流、熱帶雨林到澄江動物化石群、石林等,生態紅線強化對重要自然景觀和自然遺跡的保護。包括亞洲象、滇金絲猴、綠孔雀、野生稻等眾多珍稀瀕危物種,全省超過90%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和80%的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得到有效保護。金沙江、怒江、瀾滄江、伊洛瓦底江等約70%的面積納入生態保護紅線,金沙江、瀾滄江60%以上,紅河、怒江50%以上的自然岸線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強化維護大江大河上游水源涵養功能。 通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云南生物多樣性寶庫更加牢固,系統保護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 呵護自然生態 穩固發展根基 自1958年云南建立第一處自然保護地——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以來,在長期不懈努力下,我省初步形成了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為筑牢祖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維護國家生物生態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截至目前,云南已劃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礦山公園、沙漠(石漠)公園、水利風景區及國際履約的自然保護地等11類360處自然保護地,保護面積達8294.6萬畝,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4.32%。各類保護地的建立,使全省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85%的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副院長、正高級工程師華朝朗認為,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重要、作用巨大。一方面,自然保護地有效維護了云南國土生態安全,提供了高質量的生態服務和生態產品。云南地處眾多國際、國內河流的上游或源頭,生態區位極其重要。在這些區域建立的保護地發揮著涵養水源、調蓄洪水和保持水土功能,為中下游提供水資源,減輕洪澇災害,減少河道泥沙的淤積,保障重大水利水電工程安全,構成長江、珠江中下游我國黃金經濟帶的重要生態屏障,同時對多條國際河流下游國家的生態安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自然保護地屬高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區域,提供了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舒適的環境等優良生態產品。 根據2018年完成的云南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報告,云南省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為每年2129.35億元。其中,涵養水源623.45億元、保育土壤384.99億元、固碳釋氧224.28億元、積累營養物質14.66億元、凈化大氣環境81.15億元、生物多樣性保護800.82億元。每公頃森林生態服務價值平均為13.02萬元,約相當于保護區外森林價值的兩倍。 另一方面,自然保護地也為云南綠色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物遺傳資源。自然保護地是最為重要的物種遺傳資源的原生境保護地,保存了野生天麻、三七、石斛、龍血樹、紅豆杉、大葉茶、野生菌、野生稻,以及山茶、玉蘭、百合、杜鵑花、報春、蘭花、綠絨蒿、龍膽云南八大名花等大量的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地內豐富多樣的生物遺傳資源是基因研究和應用的基礎,是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為云茶、云藥、云花、云菌、云果等生物資源優勢產業的發展奠定了不可或缺、極為重要的基因資源基礎,并已經發揮重要作用,潛在價值更是難以估量。”華朝朗說。 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著眼未來,我省將持續開展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爭創高黎貢山、亞洲象等國家公園,加強自然保護地監管,爭取建設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國家實驗室。落實林長制,持續推進森林云南建設和國土綠化行動,強化濕地保護。不遺余力,呵護自然生態,穩固發展之基。 發展生物多樣性經濟和生態產業是云南最大的優勢與價值所在。保護好、持續利用好云南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資源,加快開發生物健康產品,創新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發展好云南生物多樣性經濟和生態產業,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擔當。探索并形成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產業,這是當下我們急需解決的發展課題。 ——云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院教授楊宇明 以COP15的舉辦為契機,啟動實施云南生態資產價值實現工程,在全面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為云南生態環境持續提升注入強勁的經濟社會動力。從產業發展上來看,要以生態多樣性打造多樣化生物產業—滿足多樣化市場—保障多樣化供給—實現高端化服務—獲得高值化收益的發展模式,重構云南生物經濟發展新格局。 ——云南大學生態學特聘教授段昌群 在工程建設踐行生物多樣性保護,要圍繞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這個建設理念,秉承適用就是最好的、自然就是最美的、優質就是最省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以高速公路建設為例,在路線設計中應始終堅持地形選線、地質選線、環保選線、安全選線、景觀選線,使公路融入自然,順應自然,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形成了一種相生相長的關系。 ——云南交投集團科技發展部職工吳尚峰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任重道遠,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知識的科學普及,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自覺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倡導者、行動者、示范者。 ——生態環境保護志愿者張琦 西漢時期,漢武帝在上林苑修建扶荔宮,種植奇花異草,這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溫室。兩千年后,植物學家吳征鎰院士借此典故命名了一個溫室群,這便是位于昆明市北郊黑龍潭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里的扶荔宮,COP15的兩個室外展覽展示項目之一。 扶荔宮區域占地35畝,其中溫室場館面積6000余平方米,包含主體溫室、蘭花館、奇異植物館、草木百兼館等,保存特色之物2500余種,屋頂從7.5米盤旋式上升到29.9米,從外部建設就展示著獨特之美。自向公眾開放以來,每天開放約200個名額參觀,幾乎都被早早預約滿了。 “整個溫室占地4200平方米,由熱帶水生區、熱帶水果區、熱帶荒漠區、熱帶雨林區組成,收藏植物達1800余種。”跟著講解員的解說,目之所及生機勃勃。在熱帶水果區里,有著能夠變酸為甜的神秘味蕾師——神秘果。裸琥、巨鷲玉、金冠等各式各樣的仙人掌在熱帶荒漠區茁壯生長。熱帶雨林區內,綠蔭繁茂,陽光透過屋頂、穿過茂密的枝葉,落在了紅艷的寶塔姜上。 蘭花館內,靜謐雅致,以雕塑、溪流、廊道等園藝元素,還原了蘭花生長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群落模式。該館保存了以石斛屬植物為主的重要蘭科植物600余種,其中附生的石斛屬植物400余種,各式花朵爭奇斗艷。 食蟲植物館是一個集植物、科學、藝術、文化于一體的綜合保育區,收集的食蟲植數量為全國植物園之冠,包括豬籠草、茅膏菜、貍藻、瓶子草、食蟲鳳梨、土瓶草、露松等奇異植物680種,生動詮釋了自然界生存競爭的殘酷和智慧。 扶荔宮 無數的小方塊內儲存著一顆顆種子,構成了一整面種子墻。懸在空中的瓶子輕輕搖晃,里面裝的是種子培養基。草木百兼館中的種子博物館,見證植物生命起點與終點,它是中國第一個以野生植物種子為主題的科學博物館,館內集中展示了上千種植物種子,給游客展示著植物的神秘。 扶荔宮詳盡地體現了生物多樣性,展現了大自然的美麗與奇妙,讓來這里參觀的人被自然之美包圍。“在這里,不用去到非洲,就能見到遼闊草原上的猴面包樹;在這里,能了解各類植物的詳細信息。保護自然、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份責任。”帶著孩子來參觀的市民陳文說。 清晨,天清水闊,碧波粼粼,垂柳隨著微風浮動,時有幾只鳥兒振翅而飛。位于滇池北岸寶象河入湖口的寶豐濕地風景秀麗,美如畫卷。 寶豐濕地 記者 張彤 攝 濕地素來被譽為“地球之腎”,是生物多樣性富集的生態系統和人類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生態功能。作為COP15兩個室外展覽展示項目之一,寶豐濕地總面積達1633.8畝,其中生物多樣性核心展示區286畝。寶豐濕地以生態環境復育為核心,以水質凈化為基礎,選擇適合滇池周邊環境條件的生態群落配置,去除入侵物種等生物因子及人為干擾因子,形成水生、濕生、陸生復合生態帶,恢復和保護滇池湖濱的生物多樣性。 目前,寶豐濕地已建成700畝湖濱林帶和濕地,濕地由林杉水岸、觀浪廳、觀景平臺、竹林幽徑景觀節點構成。濕地東岸以林帶建設為主,而西岸300畝恢復為湖濱生態濕地,100畝建設為湖濱林帶。 濕地里有極具滇中特色的12個植物群落,共計101種植物。濕地完成了對植物群落的營造和水系的修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滇池金線鲃在水中嬉戲、繁殖,彩鹮、灰鶴、池鷺、白鷺等100多個品種的珍稀鳥類在草坪上閑庭漫步。 講解員介紹,為了吸引各種鳥類,寶豐濕地栽種了大果棗、野柿子等本土果木品種,并在濕地內投放了金線鲃等滇池土著魚種。“媽媽你看,水里有一群小魚游來游去!”開放參觀期間,孩童的歡笑伴著樹葉的響動,滇池的湖面映照出大大小小的人影,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之景。 來源: 云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