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云南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云嶺迎巨變 跨越譜新篇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22-03-11 10:04:34


云南日報版面截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云南各族人民千百年來的夙愿。

 作為全國貧困人口和貧困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黨的十八大后,一場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戰在云南打響。

 歷經春秋八載,與全國一道,全省933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50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我省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了整體脫貧,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奪取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如今,云南各族兒女滿懷豪情,砥礪奮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途上,書寫著新的時代答卷。

 
 
 
 
 
 
 
 
 

西疇縣“三光”片區新貌。 記者 張文峰 攝

 
 
 
不負歷史使命 合力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總攻的號角吹響后,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省委、省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層層立下軍令狀,在全省形成“不抓脫貧攻堅就是失職、抓不好脫貧攻堅就是瀆職”的共識共為。堅持“五級書記抓扶貧、黨政同責促攻堅”,精準構筑政策體系,對標對表中央政策,出臺349個政策文件,全方位、全過程規范工作落實。

  為實現和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我省從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4個關鍵問題出發,嚴格落實“六個精準”扶貧要求。2.5萬個部門單位派出4.85萬名第一書記、21.61萬名駐村工作隊員,對精準識別的75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掛聯掛包,近75萬名干部職工與187.17萬戶貧困戶結成“親戚”,創新“六清六定”機制,全面形成有計劃、有目標、有措施、有資金、有責任、有督查考核的鄉村脫貧方案。

  脫貧攻堅開展以來,中央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達557億元,增幅和總量均居全國第一;53家中央單位與上海市、廣東省等東西部扶貧協作省份選派掛職干部1700余人,投入各項資金450億元,實施扶貧項目近7000個。我省緊抓機遇,積極組織各扶貧單位與扶貧縣簽訂責任書,鼓勵民營企業參與“萬企幫萬村”行動,協調社會團體與駐滇部隊扶貧,把來自社會各界的助力不斷凝聚成對貧困宣戰的合力。

 
 
 
兌現莊嚴承諾 增進人民福祉

  新春開年,騰沖市清水鄉司莫拉佤族村鑼鼓喧天,村民們領到了去年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的分紅,近10年間,村民們的收入增加了10倍。

  司莫拉村集邊疆、民族、貧困、山區等問題于一體,是云南貧困地區的一個縮影。立足省情精準發力,我省細化分解脫貧目標與措施,全力打好易地扶貧、產業就業、生態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素質提升、危房改造、貧困村脫貧振興、守邊強基、迪慶怒江深度貧困“十大攻堅戰”,破解貧困地區群眾生存、行路、安居、看病、教育、飲水、收入、發展、用電、通信“十大難題”。

  錨定“兩不愁三保障”目標,通過實施云南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行動,150萬人遷入新家;大力開展危房改造,超過500萬群眾住上了安全房。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郵,貧困村實現生活用電、光纖、寬帶全覆蓋;義務教育鞏固率提高到95%,鞏固提升280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保障水平,151萬貧困人口享受低保,546萬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41萬殘疾人納入扶貧保障對象。

  聚焦筑牢返貧“防火墻”,我省創新開展“一平臺、三機制”建設,探索扶志扶智長效機制,補齊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短板,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雙綁機制讓2.95萬個新型經營主體與170萬貧困戶利益的緊密聯結,探索勞動力轉移就業、鄉村公益性崗位、扶貧車間等多形式就業惠及1500萬人。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云南兌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貧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邊疆民族地區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凝聚磅礴力量 奮進新的征程

  獨龍江邊,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鼓舞獨龍族群眾感恩奮斗;阿佤山鄉,佤族同胞唱響新時代之歌。脫貧攻堅,不但讓各族群眾擺脫了貧困,也激發了他們的內生動力,更堅定了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

  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以“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鼓舞廣大群眾加油干,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在“三區三州”之一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各族干部背上行囊自帶干糧組成“背包工作隊”深入一線,組織幫助10萬余名群眾搬出大山、外出就業,用自己的“脫皮”換取群眾的脫貧。

  在普洱市“民族團結誓詞碑”旁,在昭通市白鶴灘庫區移民安置點,一場場以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與扶貧開發“雙融合、雙促進”為指引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引導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互幫互助共同致富,書寫了脫貧攻堅精神的云南實踐。

  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全省各族干部群眾傾力奉獻,先后涌現出112名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和85個先進集體。用教育改寫大山深處女孩命運的“燃燈校長”張桂梅、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的“農民院士”朱有勇等一大批脫貧攻堅先鋒詮釋了云南人民“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堅毅。468名將生命定格在脫貧攻堅征程上的扶貧干部,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鑄就紅土高原上的精神豐碑。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偉大斗爭中鍛造出的“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脫貧攻堅精神正激勵著云南各族人民,以更加奮發向上的姿態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幸福之路越走越寬廣
 

云南日報版面截圖

  大地回春,萬物煥然,云嶺大地處處勃發生機。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各族干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全面動員、匯集力量、迎難而上、合力攻堅,譜寫了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恢宏篇章。

  在易地扶貧安置點,一張張臉龐洋溢著告別貧困后的歡欣喜悅;在邊境村寨深山峽谷,一批批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在產業園區,一個個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彰顯發展動力……從基礎設施到公共服務,從文化生活到精神面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云嶺大地發生了巨大變化。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云南各族兒女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定信心,銳意進取,向著更美好的明天進發。

 
邊境唱響幸福歌

  2021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滄源佤族自治縣邊境村的老支書們回信,勉勵他們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引領鄉親們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我們都是收信人!總書記的回信是對我們脫貧攻堅成績的最大肯定。”臨滄市各級干部紛紛表示。

  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芒擺村有6個村民小組373戶,多年來以茶葉種植為主。曾經被不敢想、不敢做的想法限制了發展,是打贏脫貧攻堅戰讓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去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700萬元,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

雙江縣勐勐鎮大荒田發展火龍果種植。 記者 陳飛 攝

  脫貧攻堅如期完成,接續奮斗永無止境。當前,臨滄市3個邊境縣委主要領導為一線總指揮,實行領導干部掛鉤包村包組包戶責任制,聚焦沿邊3個縣44個行政村、249個自然村,重點圍繞構建道路、村莊和組織“三套系統”,打造產業村、旅游村、較大村、口岸和邊境貿易村等“五種形態”的村莊,全力推進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發展、村級公共服務設施、人居環境整治、興邊富民“五大工程”。

  置身于鎮康縣14個抵邊村(社區)之一的忙丙村,風景秀麗的生態湖泊、柳樹成蔭的環湖步道、風格古樸的涼亭樓閣、鳥語蟲鳴不絕于耳。黨群服務中心改擴建、水產品養殖基地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春節剛過,忙丙村已經忙活了起來。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抓鄉村旅游促集體經濟壯大,忙丙村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蓄力鄉村振興發展。

  如今,臨滄市573公里沿邊公路串聯成線,12個邊疆黨建長廊“四位一體”試點項目提前完成。沿邊村寨“一鄉一品”“一村一特”加快發展,累計建成產業基地35萬畝、沿邊旅游路線6條、沿邊旅游景點33個、邊境特色旅游村寨15個,沿邊3縣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高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  

 
江海攜手奔小康

  早春二月,瀘水市維拉壩珠海格力小學草木蔥蘢,春光明媚,老師們忙著清掃校園,迎接新學期;在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金頂鎮,幾輛滿載務工人員的大巴車再次出發,奔赴珠海各個工廠;在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捧當鄉的田間地頭,羊肚菌種植帶頭人余麗萍和400多戶農戶忙著搬運農家肥、腐殖土,準備新一輪羊肚菌種植……

  自2016年對口幫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來,珠海市以“怒江所需、珠海所能”的幫扶思路,聚焦怒江教育、醫療、產業、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素質技能等方面的短板弱項,創新和完善扶貧協作機制,制定了總體攻堅規劃及7個具體方案,形成了“1+7”的幫扶工作格局,投入超過13億元各類幫扶資金,選派44名干部到怒江掛職幫扶,選派教師、醫療人員到怒江支教支醫,18個鎮、8個村、161家企業、12家社會組織分別與怒江貧困鄉(鎮)村結對幫扶,27家企業、55家社會組織與怒江州掛牌督戰村結對攻堅,走出了一條江海情深的東西部扶貧協作特色之路。

怒江扶貧車間。 通訊員 謝宇 攝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珠海市建學校、辦“珠海班”,進行職教扶貧,開展“雙百工程”,推動怒江教育面貌發生格局性變化。“珠海格力小學、幼兒園建成后,周邊團結村、四排拉多村、卯照村3個村的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格力小學教師楊錦鑰說,在他們的幫助下,山村小學有了英語俱樂部、興趣學習班、足球隊,豐富山里娃的學習和生活。

  產業是脫貧之根。珠海立足怒江資源稟賦,開展特色糧食、蔬菜水果、中藥材種植和中華蜂等130個產業幫扶項目,6萬多人從中受益。援建了6個易地扶貧搬遷點,并同步建設民族服裝和手工藝品加工車間,讓搬遷群眾樓上生活、樓下務工。

  2022年2月19日,怒江州200多名農村勞動力又一次踏上去珠海務工的旅途。走出去學技能長本領,返回家創新業建家園,東西部協作幫扶的故事還在書寫新的篇章。  

 
“西疇精神”聚合力

  初春,行走在西疇大地,感受深切的是“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生動樣本。站在“三光”片區觀景臺俯瞰,一排排整齊的石埂如帶如絲,一如時光的畫筆細細雕刻著石漠化地區的容顏,刻錄著“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精氣神。

  對于發軔于家鄉的“西疇精神”,西疇縣興街鎮老黑箐小組村民項廷洪有著刻骨銘心的理解和記憶。這位7年前脫貧摘帽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已成為村里村外頗有名氣的烤煙致富帶頭人。回首脫貧路,項廷洪說:“村干部帶頭,鄉親們投工投勞,齊心協力打通了出村硬化路、鋪平了產業路,大家才能流轉土地,擴大煙葉種植規模。”

  西疇修路,遠近聞名。這里每平方公里上的農村公路長度是全省平均數的3倍。這個曾經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財政并不富裕,如何成為一名交通建設的“優等生”?2012年以來,全縣共補助資金1.6億元,帶動群眾自籌資金8.2億余元,推進鄉村公路建設。如今,山村路路相通,為村民持續增收打牢基礎。

  從發動群眾打通“最后一公里”,到“萬名人才興萬村”引領群眾干……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賡續和弘揚著“西疇精神”。據統計,2021年,文山州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13107元,比上年增長13.56%。   

 
“五級書記”謀振興

  在蒙自市西北勒鄉西北勒社區新民村,村民們趁著天氣晴好,加緊生產搞建設,到處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政府不僅給我們引水上山、修路到戶,現在還幫助我們規劃寨子,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西北勒的明天會越來越好。”建設現場,村民李建文有些激動。

西北勒鄉發展蘋果種植 供圖 

  西北勒鄉是典型的高寒山區喀斯特地貌,土壤石漠化嚴重,鄉域內沒有一處水源,貧困發生率最高時達94%,“放眼皆石頭、地無三尺平”是這里的真實寫照。多年來,通過州、市、鄉、村四級帶頭引領示范,西北勒鄉以天天抓實、月月抓緊的勁頭劈石開路、引水修窖、培植產業。如今,這個曾經出名的深度貧困鄉9000多名群眾徹底告別了行路難、吃水難的日子,走出了一條“石頭縫里刨窮根”的脫貧路,開啟了“蘋果小鎮”建設的新篇章。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將“五級書記抓扶貧”要求內化于心、貫徹于行,多年來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州委、州政府主要領導率先垂范、帶頭攻堅,掛聯深度貧困縣常態化一線督戰作戰。縣市黨委做實一線指揮部,鄉鎮建強一線作戰部,不斷深化黨建脫貧“雙推進”,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有力夯實。州、縣、鄉、村四級書記率先成為脫貧攻堅明白人、帶頭人,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形成了一層抓一層、層層抓落實的生動局面,有力推動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脫貧攻堅帶來的溢出效應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從‘五級書記抓扶貧’到‘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我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號召力更加凸顯。”紅河州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徐大全表示,紅河州將繼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選優配強鄉鎮、村“兩委”領導班子,健全完善鄉村振興考核落實機制,層層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  

 
美好生活在新居

  會澤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點自2019年1月29日首批群眾入住以來,該縣在穩住就業、壯大產業、助力增收、提升服務等方面聚力施策,跟蹤問效,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

  在云南奮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搬遷群眾朱穩華忙得不亦樂乎:“我家是2020年7月份從寶云街道普珠村搬遷進城的,現在家庭收入每月都有七八千元,我們的生活很幸福!”“公司采用訂單生產模式,目前有工人170人,去年已生產6000萬件,今后還將擴建5條生產線,新增就業崗位150個,帶動更多人就業。”云南奮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房井寶說。

  在木城社區對面的棒球加工車間、核桃分揀車間、巾幗刺繡車間,百余名老年人、殘疾群眾正忙著手中的活計。65歲的張畢花和老伴面對面坐著,一邊剝核桃一邊和記者說:“我們老兩口每天按時來上班,可以掙四五十元,家門口還能掙些菜錢,挺滿意的。”核桃分揀車間負責人介紹,旺季車間有120余人在務工,主要以老年人為主,月平均工資在1500元左右。

  為讓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會澤縣多渠道提供就業崗位,帶動4萬余人就近就業,并在安置點建立就業創業服務站,有序組織勞務輸出。目前,縣城安置點轉移就業38828人,戶均就業2人以上。  

 
美麗村寨引客來

  群山環繞中,干凈整潔的水泥硬化路面進村入戶,一棟棟干欄式的小樓窗明幾凈,沒有圍墻的庭院百花爭艷,村口一排整齊的攤位上擺滿了各種山貨和工藝品,村民臉上寫滿了幸福。這個曾經臟亂差現象突出的“難點村”,通過提升改造人居環境,如今已成為了美麗村寨示范村。

  “現在是基諾山網紅打卡點的觀光棧道,過去是一排豬圈,長期以來污水橫流,不僅整個村寨都彌漫著臭味,而且村民私搭亂建也很突出。”村民小組長腮包介紹,因原居住地存在地質災害隱患,巴飄村于2003年從2公里外的山上搬遷過來。當時因村容村貌的臟亂差,成為了影響基諾山鄉整體形象的一個“堵點”。

基諾族群眾生活越來越好。記者 陳飛 攝

  基諾山鄉黨委書記王超介紹,通過黨委、政府牽頭制定方案,綜合治理改造,村寨環境美起來的同時,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前來參觀和購買土特產。如今巴飄村已有3戶村民在村寨開起農家樂,還有兩戶村民開起了客棧,其中一戶農家樂去年收入就超過了18萬元。

  近年來,基諾山鄉黨委大力培育文旅深度融合產業,打造出巴飄村“美麗宜居鄉村實訓基地”、“攸樂貢茶文化實訓基地”、小普希“半山酒店實訓基地”、田間地頭“農業技能實訓基地”等一批特色鮮明的鄉村振興樣板,通過項目帶動,有力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

  來源:云南網

責任編輯:澤仁拉姆
日韩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 思思久久99热免费精品6 |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一区| 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电影一区| 国产精品午夜免费观看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清白在天天线|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日韩精品SUV| 99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狼色在线 |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a播放| 国产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99| 国产精品91在线|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 精品国产乱码一二三四区五区|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 精品三级66在线播放| 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动漫| 久久无码av亚洲精品色午夜| 99在线热播精品免费99热| 大香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97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热久久美女精品天天吊色|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九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在线国产| 久久se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 精品成人A区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三上悠亚久久 |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蜜芽|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大全|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无限制| 任你躁在线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