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我28歲,放棄穩定工作,創立了社會組織上海市對口支援地區就業服務工作站,為云南等上海對口支援、扶貧協作的地區提供就業服務。 2010年,云南持續干旱,致一批農民返貧,云南迪慶州扶貧辦向我們中心求助,共有200多人想參加企業面試,我們很快組織20家企業赴滇。 然而我們到那里時,才發現真正來州里面試的不足15人,藏族小伙品布此里便是其中之一。品布此里初中沒畢業,26個英文字母一個不識,但有一點,他渴望走出大山,他騎毛驢、乘拖拉機和摩托車再轉大巴,用了至少8小時才從村子到了縣城。 后來,品布此里受聘于上海一家做電纜的外資企業。初抵上海時,語言、生活習慣、飲食上很不適應,中心給予他各種疏導與幫助。他咬咬牙,堅持了下來,在那家企業一待就是4年。2014年,企業派他去無錫分公司,他不愿離開上海,也沒找我們幫忙,而是自力更生在一家上海企業謀得工作。之后,他又自己買了助動車,跟當年一同出來的姑娘結婚生子,在滬扎下根來。 品布此里已經完全具備了自主就業能力。這幾年,類似的青年人在我們的幫扶對象中,絕非特例。 我們統計過,在我們服務過的對象中,約四成人“走出來”后又打道回府。但是,只要深入跟蹤研究,就會有驚喜發現,很多人在3個月后仍要出來,未必來上海,但會去家鄉周邊或其他城市繼續找工作。外出打拼,開闊了眼界,幾年之后,他們有望成為帶領全家、甚至帶領全村奔小康的“火種”。 (解放日報 通訊員 徐建華) |
87948f73-3b83-4755-88ad-44ad4737902d.jpg)
8af30dcf-bdf8-48e7-8684-75b1f9cf467d.jpg)

ffc26b77-04af-4fa5-b4a8-1080ab26b2a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