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高寒壩區的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鎮聯合村,青山環抱,云霧繚繞,小中甸鎮致富帶頭人陳建華在田間地頭查看作物長勢時,手機不時彈出新的信息。“很多是村民發來的咨詢信息,等忙完再逐一回復。”順著陳建華手指的方向,只見萬畝藜麥蔚為壯觀。 藜麥是一種適應性強的高山作物,由于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多酚等營養成分,在市場上非常走俏。“這里的海拔、土質、氣候等條件都特別適合藜麥生長,但由于缺乏實用種植技術,最初試種時沒有成功。”對于幾年前試種失敗的經歷,陳建華記憶猶深。 小中甸鎮農業基礎薄弱,傳統的種植方式是群眾脫貧的“攔路虎”。要脫貧致富,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2013年,陳建華辭去穩定的工作,拿出多年的積蓄,和妻子在聯合村租下一塊地,建起高原農作物種植科普示范基地。 初期由于只有投入,沒有收入,陳建華的積蓄很快用完了。為了保證基地運轉,他只有向銀行貸款,向親朋好友借錢。他成天待在試驗田里,琢磨怎樣改良技術。經過一次次的失敗,2015年,香格里拉高原地區藜麥種植獲得成功! 聯合村歸嚇村民小組組長民布說:“在陳建華的指導下,我們開始嘗試種植藜麥,收入提高了不少。” “這條路走對了!”藜麥的試種成功讓陳建華干勁十足,他又把眼光投向中藥材、食用菌等產業。2015年,他成立了香格里拉圣潔生物種植有限公司,潛心馴化適合高原的中藥材、農作物新品種,并成功在小中甸鎮聯合村種下雪上一枝蒿、木香、云當歸、重樓等14種中藥材,獲得12項包括當歸、食用菌等種植技術和種植設備改造專利。 2020年,陳建華的高原種植協會帶動600多戶農民發展產業增收,其中包括13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當歸6.67公頃,產值40萬元;藜麥467公頃,產值1600萬元。建設食用菌大棚83個,年產量80多噸,產值達140多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