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網訊 (記者 楊濤)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維西縣與全國一道徹底結束了千百年來絕對貧困的歷史,全州上下歡欣鼓舞、備感振奮。然而,作為維西縣白濟汛鄉共元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的此里魯甲在感受著這一喜悅的同時,并沒有感覺到身上的擔子變得輕松,因為脫貧攻堅的勝利就意味著鄉村振興各項工作的開始。此里魯甲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一如既往,他仍在努力地為群眾尋找致富的路子。駐村兩年多時間里,此里魯甲把初心使命寫在了共元村山水間。 共元村位于距白濟汛鄉政府26公里的瀾滄江下游東岸,距維西縣城52公里,村內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氣候復雜、自然災害頻發、人多地少,群眾生活來源比較單一,主要以傳統的玉米種植為主,畜牧業以養豬、羊、牛等牲畜為主,屬云南省“直過民族”傈僳族聚居的偏遠山村。 2019年4月,在州委頂崗鍛煉的此里魯甲被單位派到共元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剛接觸精準扶貧工作的他,不僅沒有做基層群眾工作的經驗,也不懂傈僳族語言,工作十分吃力。盡快投入共元村脫貧攻堅工作是他迫在眉睫的第一要務。一段時間里,此里魯甲努力地向書本學、向同事學、向群眾學,及時掌握村情、貧情,盡可能讓自己快速地融入到群眾中。 當好脫貧致富引導員 駐村以來,此里魯甲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做自己的奮斗目標,他采取多種方式,抓好政策措施的落地見效,并積極引導基層黨組織投身脫貧攻堅工作中。同時,協助抓好共元村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等重點難點工作。另外,此里魯甲積極幫助群眾完善村規民約,提升人居環境,并通過與上級、行業、掛包部門對接、請示、匯報,多渠道籌措幫扶資金441萬元,建設了村級農貿市場、冷鏈庫,實施了挖咱米、抗朵組內道路硬化,哈米底至老通村公路連接線硬化,以及廚房改造、人畜分離,公廁、垃圾池等的建設。此里魯甲和同事還積極引導群眾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在共元村形成以“公司+總支+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合作方式,改變了共元村的傳統種植養殖模式,促進產業的有序發展,增強了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 當好脫貧攻堅戰斗員 在做好工作隊員日常管理的同時,此里魯甲扎根村組,結合村情、貧情實際,積極與相關部門請示對接,推行局機關工會節點慰問品“以購代捐”的消費扶貧常態化模式,把共元村群眾的農產品變成了商品,收成變成了收入;開展捐資助學活動,獲得資助7.43萬元,全部用于村內高中以上貧困學生教育幫扶;開展“送溫暖 獻愛心”扶貧捐贈活動,協調企業捐贈資金約50萬元,用于購買群眾生活用品。 駐村以來,此里魯甲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踏踏實實,穩扎穩打,努力踐行初心使命。 但硬漢也有脆弱的一面,對懷孕的妻子、年幼的女兒,此里魯甲始終心懷愧疚。 “沒辦法,村里和家庭都得照顧好,心里有再多的愧疚也只能用周末時間盡一點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了。”此里魯甲說。 如今妻子即將臨產,而共元村卻面臨著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為鄉村振興繼續戰斗依舊是我的責任。”此里魯甲一臉堅定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