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如下↓ 牢記囑托,砥礪奮進。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將示范區建設作為云南民族工作的重大任務,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載體,作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發展的具體路徑,作為全省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三大定位之一,集全省之智、舉全省之力推動示范區建設邁上新臺階,繪就團結進步繁榮發展新畫卷。 “一個石榴團啰啰,石榴籽籽緊挨著”“我家云南各民族在一起,我們相親相愛在中國……”2022年10月16日,《一個石榴》MV上線,獻禮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身著節日盛裝的各族小朋友用清澈的歌聲展現云南各族群眾親如一家、團結奮斗的動人故事,歌唱云南各族人民攜手并進、共同繁榮的幸福生活。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這是云南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生動寫照,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的真實描述。 我省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的核心要義、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促進各民族相知相親相惜、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族群眾人心歸聚、精神相依。 開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項計劃”,推出92條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品線路。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體系,命名24個省級研究基地,在各級各類學校全面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建立健全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組織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申報,20家單位獲得命名。定期舉辦云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等,搭建起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臺。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鞏固國家統編教材全覆蓋使用,加大勞動力普通話培訓力度,促進各民族更好地融入社會、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 堅持把保護傳承各民族優秀文化與建設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有機結合,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弘揚新時代云南民族團結誓詞碑優良傳統,實施“石榴紅”工程、“枝繁干壯”工程、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精心實施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工程和精品工程,連續多年被列入全省10件惠民實事,創建102所民族優秀文化教育示范學校,建設85個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29個少數民族特色鄉鎮、78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促進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深入推進“文化潤滇”行動,編纂《云南少數民族中華文化認同文獻典藏》《云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古籍書系》等,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 資料圖 保山市隆陽區 孫亮 攝 1月13日,國家民委命名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我省保山市、云南民族大學等20家示范區、示范單位在列,數量居全國前列。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是示范區建設的重要抓手。我省持續深化“不謀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謀全局”的思想共識,建立健全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一體統籌謀劃、一體推進落實。實施省、州、縣、鄉、村五級聯創,推進全域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率先開展創建工作“十進”活動,并向家庭、班組、崗位等社會細胞拓展延伸。制定行業創建標準,全覆蓋推進法院、稅務、消防等行業創建,形成聯合創建常態化機制。 去年以來,我省積極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升級版,把創建工作納入5年發展目標和年度工作要點,納入省委巡視巡察內容和年度綜合考核,制定《抓黨建促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實施意見》,頒布施行示范區建設條例及實施細則,制定示范區建設5年規劃、創建工作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措施。打造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主題的滇池圈、洱海圈等創建聯盟,以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主題的高職院校創建聯盟,以高質量發展帶動共同富裕為主題的高鐵沿線創建聯盟,樹立創建聯盟品牌。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果顯著,騰沖司莫拉村、洱源鄭家莊、孟連“賓弄賽嗨”等一批先進典型不斷涌現。截至目前,實施四輪民族團結進步“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引領工程,投入近70億元民族專項資金,建設了50個示范縣、357個示范鄉鎮、4642個示范村(社區),13個州(市)和90個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和示范單位,數量居全國前列;3799個單位被命名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示范單位,1065所學校被命名為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學校。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打洛鎮曼芽村是一個布朗族邊境村寨,村里的布朗族群眾傍山而居。沿路而上,一個民族風情濃郁、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村寨展現在眼前,布朗族特色民居錯落有致分布,進村的路兩側排水溝里水流干凈,家家門口花開蝶蜂飛…… 曼芽村駐村工作隊隊員趙敏介紹,自2021年底啟動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以來,曼芽村爭取到各類項目資金1000余萬元,用以提升改造村內居住環境,先后完成村寨游覽道路、村內青磚路面、旅游廁所、通電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補齊了基礎設施薄弱的短板。 村寨變美后,曼芽村黨支部積極探索“黨建+文化”新模式,把基層黨建、鄉村振興、強邊固防、民族團結、禁毒防艾等政策法規和科教知識編排成彈唱歌曲,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方式傳遞黨的聲音,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村規民約,以民族文化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提出了“治國先治邊、治國必治邊”的戰略思想。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2021年11月,我省在深入實施三輪興邊富民工程的基礎上,全面啟動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力爭用3年時間將37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初步建成“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的現代化小康村,成為富邊的樣板、穩邊的示范、守邊的屏障。截至2022年12月底,省級財政已統籌下達25個邊境縣(市)134.73億元資金,超額完成資金保障計劃;總計劃實施的14390個項目已開工70%、完工50%,水電路重點指標全面完成,全省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正在扎實有序地向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邁進。 黨的二十大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推進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近年來,我省全面貫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法規體系,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民族問題、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保障民族團結。目前,我省涉及民族工作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達300多件,立法數量居全國前列,依法推動形成了各族干部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依法的良好法治環境,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同時,我省積極防范化解民族領域風險隱患,從法規、政策、規劃等層面構建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示范區建設的“四梁八柱”,構筑起祖國西南安全穩定屏障。 見證獨龍江鄉變遷的新舊跨江大橋 資料圖 希望你們繼續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引領鄉親們永遠聽黨話、跟黨走,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唱響新時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2021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滄源縣邊境村老支書們回信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2020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騰沖市清水鎮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考察調研時強調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希望鄉親們再接再厲、奮發圖強,同心協力建設好家鄉、守護好邊疆,努力創造獨龍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9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獨龍江鄉親們回信 滄源鄉村新貌 資料圖 新春臨近 獨龍江峽谷草果再獲豐收 滄源邊境村寨游人如織 司莫拉佤族村木鼓聲雄渾 ……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 全省上下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 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始終 以“在云南,不謀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謀全局” 的高站位 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加快民族地區現代化發展 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邁上新臺階 ● 實施四輪民族團結進步“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引領工程,建設50個示范縣、357個示范鄉鎮、4642個示范村(社區) 司莫拉佤族民俗文化陳列館 資料圖 司莫拉:牢記囑托 團結奮斗更幸福 層層疊疊的梯田里油菜長勢喜人,隨處可見的牛頭圖騰盡顯民族文化特色,沐浴在冬日陽光中的騰沖市清水鎮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欣欣向榮。 講解員羅愛艷正用自己的故事開場,向游客介紹司莫拉:“我嫁到司莫拉22年,見證了佤寨的變化,感受到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真情,大家互相了解、互相包容、互相幫助,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2020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司莫拉佤族村看望鄉親們,叮囑大家要“讓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為了講好“幸福司莫拉”的故事,清水鎮組建了一支50余人的講解隊伍,每天在司莫拉佤族村向游客提供義務講解服務。 “講解員里有佤族、漢族、景頗族等民族,我們在講解之余,還自發組建了群眾文藝隊,交流表演各民族的舞蹈。”羅愛艷自豪地說。 在司莫拉佤族民俗文化陳列館兩側,高高低低的人形木樁吸引游客駐足觀看。三家村黨總支副書記李家免介紹:“這些木樁既是佤族家庭之間、鄰里之間和睦的象征,如今又被賦予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新內涵,昭示著‘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1月19日,幸福書吧、咖啡吧都將開業,佤王府內的傳習館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佤族清戲也將上演。”清水鎮黨委副書記張晴說,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隨著產業興旺、民風淳樸的司莫拉新風貌深入人心。 獨龍江鄉:感恩奮進 產業興旺煥新顏 “花色和紋路要搭配好,傳統織布不是件容易的事。”傍晚,在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迪政當村,伴隨著陣陣機杼聲,文面女李文仕帶著十幾名獨龍族婦女紡紗織布,編織獨龍毯。 “村里建了民族特色旅游點,游客一天比一天多。婦女們學編獨龍毯,既可以弘揚傳統技藝,又不耽誤家務事,增加了收入,大家都很愛學。”李文仕說。 清晨,巴坡村拉王奪小組的婦女們清掃道路,給木槽花壇加腐殖土;男人們清理溝渠,砍竹子編柵欄……勞動間隙,拉王奪小組組長高禮生與群眾一起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暢談發展建設:“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今年,草果價格不怎么好,大家收入減少。其他村寨靠旅游有了新的收入來源,我們也要跟上。”此話引發村民共鳴,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談打算提建議,對美好生活充滿期待。 寒冬臘月,獨龍江峽谷里獨龍族群眾不再“貓冬”,從田壟地角、山腰密林,到產業基地、村民庭院,處處都有村民奔忙的身影。特色產業興旺發達,草果、羊肚菌、黃精、重樓等種植業已具規模,產生富民效益;旅游產業蓬勃發展,獨龍江公路換乘系統、四星級酒店、旅游公廁等一大批項目與設施落地;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根本變化,出外做買賣、跑運輸、開農家樂,增收門路多種多樣。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像石榴籽那樣緊緊地抱在一起,把對黨的感恩之情,轉化為壯大致富產業、建設美麗村寨的強勁動力,已成為獨龍江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意志和自覺行動,獨龍江鄉這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正在書寫新時代的新篇章。 滄源縣:同心向黨 光輝普照邊疆美 新年伊始,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龍乃村的紅頂佤族民居飄揚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村里,當地干部群眾向記者講述“民族團結公約”“佤族建基地傣族闖市場”“民族團結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丟伴”的動人故事,激起情感的陣陣漣漪。 “龍乃是1960年回歸的‘年輕村寨’,卻擁有深厚的愛國傳統,大家不論是哪個民族,都同心向黨愛國。”剛剛參加完現代化農民培訓班的佤族村民趙艾保見證著村子的發展,“我們住上了小樓房,水泥路通到了各村各組各家各戶,蜜蜂養殖和茶葉管護有人教技術,房前屋后栽種了花果,黨的民族政策光照邊疆。”眼下,一條全長12.5公里的產業機耕路正在加快建設,趙艾保對更好的生活充滿期盼。 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龍乃村還以“黨支部+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模式加快產業建設,發展肉牛、竹子、茶葉等產業,有效增加群眾收入。去年,龍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8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15336元。 近年來,滄源縣緊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總目標,以建設“三好(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示范縣”為抓手,實施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發展、村級公共服務設施、人居環境整治、興邊富民五大工程,開展1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提檔升級蔗糖、茶葉、烤煙、畜牧等產業,培育“糖、茶、果、菜、牛、煙、蜜、米、竹、膠+旅游”10個億元產值支柱產業,全部邊境行政村(社區)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突破10萬元。 一批“出門看花、伸手摘果、彎腰采菜、出村帶貨”的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扮靚了邊境線,阿佤山呈現出各民族團結奮進、共同發展的生動局面。 翁丁佤族新寨 資料圖 冬日午后,走進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鄉湯滿村湯堆上小組,一幢幢嶄新漂亮的藏式民居錯落有致,平整的水泥路修到房前屋后。 陽光灑在單爭汪堆家的沙發上,50多歲的單爭汪堆和記者說起開貨車跑運輸的經歷。“跑車在外經常10多天回不了家,但我家無論遇到什么事,村民們都會當成自家的事來幫助。大家來自不同民族,但早已是一家人。” “如今,看病有醫保,上學有補助,房屋修繕有補貼,路通生意旺,土特產賣出好價錢,每年有六七萬元收入。”現在,單爭汪堆回家種蘋果、做黑陶,日子越過越甜。他說,都靠黨的好政策。 “路不通的時候,來村里的人少,家里種的養的都難賣,也沒有其他工作可做。”湯滿村西木谷小組村民降初吹批告訴記者,路修通后,變化就大了。2022年,家里10多畝地,加上12頭牦牛和做黑陶,收入6萬多元。最讓他滿意的是來村里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作為尼西黑陶州級非遺傳承人,今年他準備投資30萬元,在村里建一個300多平方米的黑陶體驗館,讓更多游客可以深度體驗黑陶的制作過程。 “迪慶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實現了區域面貌、各民族精神、民族關系的翻天覆地變化。”迪慶州民族宗教委主任王國華說。如今,越來越多的各族群眾在鄉村和城市、邊疆和內地雙向交流,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共同團結進步。 “小時候,父親就經常給我們講民族團結誓詞碑的故事,希望我們各個民族團結起來,世世代代心向黨、心向國家,永遠聽黨話、跟黨走,一起把日子過好。”在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民族團結園內,義務講解員方財兵說,“父親去世后,我接過接力棒,繼續承擔誓詞碑義務講解員的工作。” 70多年前,方財兵的父親方有富作為哈尼族代表在誓詞碑上簽字。此后,方有富經常走進村寨,在火塘邊給群眾上課,講誓詞碑故事、講民族團結故事,帶頭踐行民族團結誓言,帶領群眾團結致富。 “盟誓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其重承諾、守信用的精神內核,今天仍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因。”寧洱縣委統戰部部長黃靜介紹,許多像方有富一樣的民族代表,用自己的一生踐行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上的錚錚誓言,推動各民族在文化上共融共通、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 各族群眾緊緊凝聚在黨的周圍,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鍛造形成了“一心向黨、愛國奉獻,團結到底、命運與共,堅守初心、奮斗筑夢”的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勐朗鎮勐濱村,每到甘蔗收獲的季節,鄉親們自發相約幫忙砍收甘蔗,共同發展生產;在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各族群眾共同守邊護邊……普洱各族兒女牢記囑托,秉承“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互幫互助,創造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