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這片被大自然特別眷顧的土地,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一個巨大藥房,孕育出了令人驚嘆的豐富藥物資源。在云南開展生物醫藥研究工作,總感到四周都是‘寶藏’。”談及工作,全國人大代表、云南大學教育部自然資源藥物化學重點實驗室教授何嚴萍顯露出對科學探索的深度熱情和投入。 何嚴萍長期致力于藥物分子設計、合成及構效關系研究,在抗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抗登革熱和寨卡病毒等新藥研究領域取得不少“重磅”成果。在去年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云南省代表團全團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何嚴萍現場匯報了她和團隊在抗登革熱藥物研究方面的進展,并提出了希望在云南設立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議。 登革熱作為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影響范圍覆蓋熱帶、亞熱帶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云南、廣東、廣西、海南等地以及南亞、東南亞國家都是流行區,至今還沒有針對這一病毒感染治療的有效藥物。何嚴萍及其團隊通過10余年潛心研究探索,從云南道地藥材三七中分離出一種活性單體,經過結構修飾,獲得了一系列具有抗登革病毒活性的Rb1衍生物,為登革熱治療帶來了新曙光。 “做科研,就是一路不停闖關,其中失敗、挫折無數,但我們始終斗志不減。”回顧多年來的研究歷程,何嚴萍“早已習慣了失敗”。在她看來,從自然資源中蘊含的無數結構新奇、功效神奇的分子結構中找到具有藥用價值的選項并不容易,但將這些自然饋贈轉化為真正能夠造福人類的新藥,卻是一個既充滿挑戰又極具吸引力的過程。“目前,我們正緊鑼密鼓地開展這些活性化合物的臨床前預研究工作,希望能早日將這一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藥物,為全球登革熱患者帶來福音。”何嚴萍說。 令何嚴萍欣喜的是,去年兩會上的建議提出后,科技部第一時間與她進行了溝通對接,并與我省有關部門共同研究了登革熱藥物研究和實驗室建設工作。在有關方面的推動下,相關項目申報和定位跨境傳染病防治的重點實驗室論證申報工作積極開展。 “當好一名人大代表與做好科研是相通的,要擔當、嚴謹,要琢磨、研究,更要時刻關注發展、專注創新。”何嚴萍說,只有以十足的責任感去思考切實的解決辦法,讓自己懂得更多、了解得更深,才能更好地為民辦事,才能讓提出的每一個建議都有理有據、務實有效。 記者手記 科技報國、造福人民,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價值追求。近年來,我國進一步強化科技研發的民生導向,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屠呦呦帶領團隊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的“抗瘧治療失效”難題。以青蒿素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用藥療法是世界衛生組織推介的最佳瘧疾治療方法,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產生巨大影響,成為中醫藥創新研究增進世界民眾健康福祉的生動實踐。 云南生物資源豐富,藥用植物品種占全國總數一半以上,這些寶貴資源為新藥研發提供了堅實基礎。期待有更多像何嚴萍這樣的科研工作者,擔當使命、潛心研究,銳意進取、集智攻關,創造更多“云藥”新成果,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