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長期以來,以佤族為主體的各世居民族共同在佤山大地上繁衍生息。回望滄源的發展史,正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縮影。 日前,滄源佤族自治縣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市級驗收匯報會暨普洱市臨滄市沿邊8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聯盟工作座談會在滄源舉行。在匯報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同時,兩市沿邊8縣討論通過并簽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聯盟公約》。 考核組前往茶園觀摩。新華網 柴靜 攝 民族團結精神化作脫貧攻堅動力 滄源佤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18.85萬人。其中,佤族人口14.7萬人,占總人口的80%,分別占全國和世界佤族人口的40%和15%左右。滄源境內世居著傣族、彝族等26個民族。滄源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佤山的民族團結精神轉化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源源不斷動力,推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工作。2019年4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滄源佤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臨滄市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市民族宗教委主任李祥生表示,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是落實云南“努力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定位的重要舉措。目前,滄源佤族自治縣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工作成效顯著。滄源要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鞏固和深化爭創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的成果。同時,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考核組了解翁丁村建設發展情況。新華網 柴靜 攝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鄉鎮發展旅游產業助力脫貧 日前,考核組對滄源佤族自治縣勐來鄉勐來村大寨自然村、滄源公路分局、班洪鄉政府駐地、勐角民族鄉翁丁村等16個點進行驗收觀摩,檢驗該縣民族團結進步“進農村”“進機關”“進鄉鎮”“進口岸”“進社區”“進學校”“進景區”等。 翁丁村建起了新寨子。新華網 柴靜 攝 其中,勐角民族鄉翁丁村是一個佤族聚居村,保留著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風格、原始佤族風土人情,2014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翁丁村把弘揚、傳承、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重要內容,實施素質提升工程,深入開展民族政策培訓,讓民族團結發展深入人心。為保護翁丁傳統古村落,現已建成翁丁新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人居環境、公共服務設施等全面改善,群眾收入主要以旅游業和種植養殖為主。 考核組在班洪抗英遺址碑合影。新華網 柴靜 攝 “班洪抗英事件”是各民族團結保家衛國的光輝壯舉,現在也是班洪鄉發展紅色旅游產業的金字招牌。班洪鄉副鄉長李旺鵬介紹,當前,班洪鄉正以“班洪抗英事件”“班洪四大嫂”兩張名片作為推手,依托翁丁村與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建立旅游線路,打造紅色旅游產業,并把班洪鄉打造成為愛國教育干部實訓基地。班洪抗英紀念館即將建成,預計7月投入運營。 縣職業學校的學生們展示教學成果。新華網 柴靜 攝 民族團結進步“進學校”培育特色人才 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傳承佤族優秀文化,這是滄源佤族自治縣職業技術學校的辦學目標。該校設有佤文化、烹飪、旅游與賓館、汽修、計算機、美容美發六個專業,佤文化專業為特色專業,該校1197名在校學生中有100余名學生就讀佤文化專業。據該校校長趙新介紹,佤文化專業主要培養民族音樂舞蹈方面的學生,就讀該專業的學生需具有一定的興趣與天賦。此外,烹飪專業也融入了佤族飲食文化。目前,滄源佤族自治縣職業技術學校將推進民族團結進步融入各類教育活動,并將考核、考評結果作為任用、獎懲的重要依據。 國門小學的學生上書法課。新華網 柴靜 攝 除了職業教育,滄源佤族自治縣國門小學也將民族文化傳承與共同體意識培養融入教學。該校把中華傳統更優秀文化和佤族文化有機融合,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美術課上,孩子們用畫筆描繪各民族的風土人情;音樂課上,民族歌曲、舞蹈在老師帶領下進行演繹和傳承;書法課上,學生們用毛筆寫下“民族團結一家親”。通過主題活動、社會實踐營造了良好的民族文化傳承與共同體意識培養氛圍。 國門小學的學生們學習佤族特色舞蹈。新華網 柴靜 攝 以考核為契機進一步推動創建工作 據悉,開展市級初評暨互觀互檢工作,旨在評估和考核滄源自治縣前一階段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總結和提煉典型經驗和成功做法,推動和深化滄源乃至全市下一步的創建工作。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監督檢查處處長楊劍波對滄源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給予了肯定。他表示,通過此次考核驗收,不僅感受到滄源佤山古樸的文化和民族風情,更感受到了包括佤族、漢族、傣族、拉祜族、彝族等世居滄源佤山的各族人民共同經歷的非凡奮斗。(完)(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