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欽縣奔子欄鎮,有一位退休干部以“寧移白首之心”的韌勁,把國家級非遺文化“奔子欄鍋莊”唱出了“民族團結”新花樣,他就是德欽縣東竹林寺院管理局退休干部澤仁培楚。 澤仁培楚,1964年生,1979年12月參加工作,先后供職于奔子欄電影隊、文化站,德欽縣廣播電視局和東竹林寺院管理局。 澤仁培楚在奔子欄乃至德欽縣可謂是家喻戶曉的“名人”了,不是因為他的形象帥氣迷人,而是因為他對鍋莊文化的執著與堅韌。從事文化工作30多年,澤仁培楚癡迷于家鄉的鍋莊文化,從一個青澀的少年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鍋莊文化專家,他對文化的理解就是“以文化人”。30年間,他帶領奔子欄鍋莊藝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2018年,“中國鍋莊文化之鄉”落戶奔子欄鎮,這其中,浸透著澤仁培楚的心血。 讓民族文化走出國門 澤仁培楚在奔子欄鄉文化站(2006年撤鄉建鎮)工作的15年里,澤仁培楚致力于挖掘、保護奔子欄鍋莊文化,通過汲取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豐富營養,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999年,由澤仁培楚組織的奔子欄民間鍋莊表演隊,先后到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進行展演,澤仁培楚被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他編排的舞蹈節目《歡樂的熱巴》榮獲第五屆全國民運會表演節目銀獎。自此開始,奔子欄鍋莊從山溝溝走上了全國乃至國際舞臺,這是德欽藏民族文化第一次進入大眾視野。 后來,因為工作需要,澤仁培楚被組織提拔擔任東竹林寺院管理局局長,在寺管局工作的8年中,澤仁培楚一直沒有離開過文化戰線,他盡一切力量挖掘保護鍋莊文化,他真正意識到文化凝聚精神的強大力量。東竹林寺院管理局主要負責東竹林寺和塔巴林寺的管理,澤仁培楚在寺院與僧尼做朋友、聊家常、談文化,促進了宗教和順、社會穩定,被省委統戰部評為“全省先進工作者”。 讓民族文化成為宣傳載體 退休后,澤仁培楚經常與僧尼、群眾交流、交往,時常反思在藏區如何更好地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他認識到,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關鍵是文化底蘊和人的思想,而將優秀民族文化融入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群眾思想和行為方式,并形成習慣,那么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長治久安就會水到渠成。這當中,澤仁培楚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奔子欄鍋莊文化,因為,奔子欄鍋莊文化歷史悠久,是群眾喜愛并且易于接受的文化活動。 鍋莊,藏語稱為“卓”,圍圈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唱詞涉及歷史、文化、宗教、道德、哲學等豐富的內容,寓教于樂且內容積極健康。 2006年,經過澤仁培楚等一批文化人的努力,奔子欄鍋莊為代表的迪慶鍋莊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退休后,澤仁培楚放棄了舒適安逸的退休生活,開始致力于奔子欄鍋莊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一方面,他積極向鎮黨委政府建言,對奔子欄鎮7個村的傳統鍋莊全面收集、整理、錄音。兩年來,他跑遍7個村,向民間藝人、老者取經,到2018年底,共收集整理鍋莊曲306首。另一方面,他積極與國家級、省州縣級傳承人聯系,不斷挖掘保護創新奔子欄鍋莊。 2019年5月,中央“邊疆黨旗紅”新聞采訪團隊在奔子欄鎮采訪時,奔子欄民間鍋莊表演隊唱響了一首特殊的鍋莊,在保持奔子欄鍋莊表現形式不變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九大精神、民族團結、脫貧攻堅等方面內容,讓人耳目一新。澤仁培楚說:“群眾文化水平低,在平時開展宣傳工作時,我們把政策與鍋莊相結合,通過把枯燥難懂的政策用通俗的語言、喜聞樂見的方式唱給群眾聽,也讓群眾自己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讓民族文化舞出幸福生活 在澤仁培楚的倡導下,奔子欄鎮政府從2017年開始在5個行政村舉辦鍋莊文化傳習班,邀請傳承人和長者進行傳授、講解,奔子欄鍋莊文化也由長者跳不動、年輕不愿跳逐步轉變為群眾自發跳、自愿跳、熱愛跳,瀕臨失傳的鍋莊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揚。 2018年10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奔子欄鎮“中國藏族鍋莊舞文化之鄉”榮譽。在授牌儀式上,澤仁培楚流下了欣喜之淚,由他執排的大型舞臺節目《古道金沙》《古道情夢》《古道遺風》,給各類媒體和廣大群眾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也有效提升了奔子欄鍋莊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2017年12月,澤仁培楚編排的奔子欄鍋莊文化舞臺節目《古道情歌》榮獲中央電視臺“我要上春晚”海選“金鉆獎”,入圍晉級賽,同時入選了在藏區影響廣泛的康巴衛視春晚節目。 如今,奔子欄鎮各族群眾茶余飯后的談資和興趣都是奔子欄鍋莊文化,鄰里之間的芥蒂、村民與村民之間的矛盾、組與組之間的隔閡,都被一場場鍋莊、一次次對唱、一句句唱詞化解,奔子欄鍋莊積極向上、極富哲理的唱詞,聚集起來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藏區的實踐,聚集起來的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內涵。奔子欄鍋莊讓金沙江畔的文化小鎮充滿著和諧、文明、祥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