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到“2024”,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串聯起滄海桑田、翻天覆地的75年。這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75年。這是勤勞質樸的云嶺各族干部群眾銳意進取、奮勇拼搏、不斷譜寫云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75年。 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云南各族干部群眾鼓足干勁,迎難而上,矢志創新,銳意改革,在璀璨的征途中譜寫了云嶺大地自強不息的奮斗詩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云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制定實施3年上臺階、8年大發展、15年大跨越的“3815”戰略發展目標,持續壯大資源經濟、園區經濟、口岸經濟,以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云南實踐。全省綜合實力持續增強,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社會面貌煥然一新,綜合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 經濟社會發展捷報頻傳 這是云南經濟持續發展、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的75年。 這是云南不斷深化改革、高水平對外開放的75年。 這是云南各族人民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的75年。 從百廢待興到百業興旺的跨越,經過75年的接續奮斗,全省經濟發展邁上新的臺階,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總量從1949年不足10億元(8.93億元),到1995年突破千億元,再到2012年突破萬億元,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聚焦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總量實現歷史性突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8.7%,經濟總量全國排名從第24位躍升到第18位,2023年突破3萬億元大關,年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 1991年以前云南的三次產業結構為“一二三”型(1952年為61.7:15.5:22.8),農業占比最高。1992年調整為“二三一”型(1992年為30.2:35.4:34.4)。2002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02年為19.6:39.9:40.4)。2023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為14.0:34.2:51.8。 立足資源稟賦優勢特色,云南打高原牌,走特色路,以建設特色農業強省為目標,持續發展壯大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高效農業、共享農業,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2023年,農業總產值達6834.50億元,比1952年的9.6億元增長了711倍。茶葉、鮮切花、中藥材、咖啡、堅果、煙草、橡膠等種植面積和產量及肉牛存欄數量穩居全國第一位。 工業是云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75年來,云南工業經濟總量迅速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有力地支撐了全省國民經濟的發展。2023年,全部工業增加值7202.83億元,是1978年的344倍,年均增長10.3%。充分發揮綠色能源優勢,云南走出了“綠電+先進制造業”發展路徑,2022年硅光伏成為千億級產業,2023年綠色鋁成為千億級產業,以綠色鋁、硅光伏、新能源電池為代表的云南工業“新三樣”增勢強勁。 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穩定器”、吸納就業的“蓄水池”。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云南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服務業蓬勃興起。1952年,云南第三產業增加值2.62億元,2023年增加至15558.15億元,增長達到5783倍,占GDP的比重達到51.8%。 現代化基礎設施是促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2014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元,達11498.58億元,比1952年的0.59億元增長19488倍,2013年至2023年全省投資年均增長11.2%。 如今,云南“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網基本形成,總里程從2018年的5200公里提高到2023年的10466公里,居全國第二位。“八出省五出境”鐵路網不斷延伸,總里程從2018年的3900公里提高到2023年的5222公里,14個州(市)通鐵路,其中9個州(市)通高鐵?!皟删W絡一樞紐”航空網加快推進,民用運輸機場達15個,居全國第四位。目前,云南電力裝機容量突破1.3億千瓦,“西電東送”10年來累計送電量達1.5萬億千瓦時。中緬油氣管道成為我國四大能源戰略通道之一。 一系列數據令人振奮,更見證了新中國成立75周年云南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變化和輝煌成就。 七十五載,云南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一、二、三產業的結構日趨合理化,實現了由農業主導向工業和服務業主導的歷史性轉變。 七十五載,超級工程、大國重器躍然眼前,五網重點項目熠熠生輝。每一處新地標都是新時代云南高質量發展的璀璨注腳。 追趕超越中實現精彩蝶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云南,指引云南在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牢記總書記囑托,云南各族兒女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奮力闖出一條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之路。 牢記總書記囑托,云南錨定“三個定位”,全面提升云南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堅持把“三個定位”作為總牽引總抓手,努力把戰略定位轉化為現實地位。 在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上,有形有感有效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累計創建137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居全國第二位,高質量建成374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民族地區經濟增速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努力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上,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九湖水質總體向優向好,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穩居全國前列,美麗云南建設全面提速。 在努力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上,務實推進面向印度洋國際陸海大通道建設,創新開行“滬滇·瀾湄線”“瀾湄蓉渝歐快線”等國際貨運班列,中老鐵路發展遠超預期,與周邊國家經貿合作更加密切、人文交流日益深入。 聚焦“三大經濟”,著力構建符合云南實際、具有云南特點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我省堅持以資源換產業、以園區聚產業、以口岸推動產業融入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快建設產業強省。做特做強資源經濟,推動資源優勢加快轉化為產業優勢。 2023年,云南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1.4萬億元,綠色能源產值達3993.78億元,實現旅游收入1.44萬億元,“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唱響全國。隨著開發區振興三年行動的深入實施,昆明、曲靖承接產業轉移園區和磨憨、瑞麗、河口沿邊產業園區建設如火如荼,一批千億元級產業集群正在崛起。 做優做活口岸經濟,云南統籌口岸功能提升、口岸經濟發展、口岸城市建設,智慧口岸建設走在全國前列。2023年口岸進出口貨運量增長32.2%,磨憨鐵路口岸成為我國對東盟的第一大鐵路口岸。 充分發揮市場化、產業化、法治化、生態化、數字化牽引性作用,我省加快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云南深度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經營主體“多活大強”。2023年,全省每千人擁有經營主體數量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云南創新建設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受到充分肯定并在全國推廣;大抓產業、主攻工業,云南全力興實體、強制造、抓創新、育集群、促融合,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結構加快向中高端邁進;加強法治云南、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云南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98.02%,全程網辦率達81.97%;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云南全力提升綠水青山的品質、實現金山銀山的價值,推動生態高品質與發展高質量齊頭并進;用“數字”為經濟賦能、為發展提質、為治理增效,2023年,云南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業收入達3187億元,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數量突破9萬戶。 憶往昔,七十五載砥礪前行;向未來,云嶺上下同心。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歲月里,云南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實現了從小到大的歷史性跨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工業主導地位逐步加強,服務業貢獻日益凸顯,新興產業蓬勃興起,傳統產業煥發新生。展望未來,云南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找準定位、明確方向,扭住經濟轉型升級這個“牛鼻子”,守底線、穩支撐、增動力、上臺階,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走穩走實中國式現代化云南實踐之路。載云報9月9日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