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團隊的良師益友——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四)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19-12-11 11:07:25

  最快樂的事是什么?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看來,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堅持不懈地朝著一個目標邁進,不斷出新成果,持續服務農業是最快樂的事。

  “冬季馬鈴薯鮮薯價位高”“瀾滄可以成為全國最早上市的鮮薯馬鈴薯產區之一”……2015年11月的一天傍晚,瀾滄縣竹塘鄉蒿枝壩村一座普通的小院里,映著落日的余暉,朱有勇和團隊成員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邊吃飯邊探討如何幫助當地發展冬季馬鈴薯和冬早蔬菜產業,一個高水平農業科研團隊所具備的智慧、團結、包容氣質,不時從大家的言語中散出。

  究竟是什么力量,能讓朱有勇團隊在田間地頭產出世界級科研成果,躍升為全國該領域的領軍團隊?走近他們,透過團隊的成長之路,記者尋找著答案。

  共嘗甘苦 收獲源于團隊努力

  在人們眼中,朱有勇是有大智慧的人,特別在團隊建設上,他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為每一個成員的成長成才竭盡心力。他與團隊成員數十年來同甘共苦,團結協作,結下了亦師亦友的深厚情誼。“在這樣的團隊里,我們收獲的不只是科研成果,更多的是彌足珍貴的人生經驗。”他的多位學生表示。

  目前,朱有勇團隊中,有教授、有博士、有碩士。這個團隊把生物多樣性研究演繹得分外精彩,多名團隊成員成長為業內科研骨干,眾多人才支撐著這個在該研究領域國內排名第一的領軍團隊。

  把成功歸功于團隊,常懷感恩之心。在朱有勇看來,他所取得的成績,除了是他自己幾十年堅持的信念,是學農愛農、潛心研究的結果,更是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的體現。“天時就是黨和國家重視人才和培養人才,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長期給予我們研究團隊的大力支持;地利就是云南的地理地貌多樣性、氣候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生態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為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有利條件;人和就是云南農大治學嚴謹、團結進取的團隊精神,尤其我們這個研究團隊數十年如一日團結拼搏。“而我,永遠是團隊的普通一員。”朱有勇說。

  “研究的頭幾年很難,昆明到石屏縣的路不好走,路上就得花費幾天時間。”團隊成員李作森回憶,為了更好更快地搞實驗,當時猶豫很久買了一輛桑塔納轎車,朱有勇帶著大家每年往返石屏好多趟,一年就跑了10多萬公里。“有了車以后他工作更加‘瘋狂’。” 李作森告訴記者,每年春節的大年初三,他和朱有勇就驅車趕往紅河試驗田里,開始分析土壤、布局選種、施肥培育,一直堅持了好多年。“他白天泡在試驗田里,記錄作物長勢變化。晚上就在試驗田附近點個煤油燈,和大家一起研究探討。”團隊成員李炎教授回憶說。

  多年過去了,本可躺在“功勞簿”上輕松度日的朱有勇習慣一點沒改變,他一如以既往地選擇了和團隊并肩作戰,并把更多的心血投在了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上。

  亦師亦友 一身本領教授學生

  “朱老師不僅是科學家,也是教育家。”團隊成員魏薇告訴記者,團隊每一個成員他都悉心指導,但如果在工作中,你出了錯,他會“罵”你,但“罵”過之后就不記得了;如果在試驗田中,你遇上難題,他下田教你,但教過之后就不能再犯錯。

  “朱老師的學生研究方向是在生物多樣性的大框架下有著不同的領域,他會針對每個人的研究領域,制定專項指導。”團隊成員杜飛回憶,她讀博時有次在彌勒的葡萄園中做實驗,尋找葡萄即使遭遇大雨也不會減產的方法,但總找不到原因。正煩惱時,朱老師來到葡萄地邊,褲腳都沒來得及卷就邁進地里,走到身邊詢問情況。“就這樣,朱老師和我在葡萄地里試驗了好幾個小時,破解了之前的困惑。”杜飛說。

  朱有勇下田和學生們一起干活不是新鮮事。“每年年底石林縣的試驗田里三七出芽時,朱老師都要待上一段時間,和大家蹲守田邊采集資料。”團隊成員金怡吉說,從進入攻克三七連作障礙項目組以來,連續4年朱老師都和學生們一起,早中晚“三班倒”采集資料。

  “大家要好好干,多在田里為農民解決問題。”在團隊成員葉辰印象中,這是朱有勇常說的話。“只要老師沒有出差,早上8點半到晚上6點,雷打不動他一定在辦公室里。因此,做學生的更不敢有半分松懈,朱老師想到什么問題,就會主動找學生討論,經常會進實驗室親自指導實驗。他指導每一個學生都親力親為,不管碩士、博士,從不假手他人……朱老師的脾氣很倔,可是在研究中,正是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性,將我們帶往新的科研高度和嶄新的領域。”葉辰說。

  在團隊建設中,朱有勇是一位仁慈寬厚的長者,非常注重對年輕科研人員的培養。幾年前他用自己所得的獎金設立“朱有勇獎學金”,專門用于獎勵云南農大的優秀師生,以鼓勵他們刻苦學習、潛心研究、勇攀高峰。

  “有什么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我們都愿意和朱老師溝通。”團隊成員朱書生說,和朱老師一起工作了10多年,不知不覺中你就沒有了與院士對話的壓力、與長輩說話的拘謹,有的就是摯友之間的閑談。他從小學聊到中學、大學,從校長聊到院士;在他心情好的時候,會和我們講述他的過去、他的故事;在他心情不好的時候,他會吐露心中的不快、心中的煩惱和心中的憂愁。

  海納百川 更多人才脫穎而出

  格外看中團隊精神的朱有勇,盡自己所能為團隊成員提供廣闊的成長空間,這已是朱有勇培育人才公開的“秘密”。

  導師與學生合著的論文,通訊作者是導師,這是學術界的“慣例”。但在朱有勇團隊里,負責論文試驗和撰寫的研究生是第一作者,團隊年輕老師參與指導和修改可以成為通訊作者。

  “把更多機會讓給年輕人,幫助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不斷提高水平,這個過程本身就是鍛煉和培養人的過程。”朱有勇說,團隊的成員都年輕有為,他們的辛苦理應得到回報。

  黃惠川告訴記者“朱老師是實干家,他常常告訴大家,在這個研究團隊里只要自己努力,就會有回報,我們干起來也特別有勁。”黃惠川對此感慨頗深。

  “創造條件發揮每個人的特長,讓每個人都能做各自最擅長的事,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保持好團隊的活力、競爭力。”這是朱有勇一直踐行的育人之道。

  團隊成員李成云是2004年加入到團隊中來的,他離開原單位本打算到省外尋找發展機會。得知消息的朱有勇找到他,極力主張他留在云南,加入團隊。“到團隊不久,朱院士就把農業生物多樣性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任務交給我,擔負起很多研究項目的工作。”李成云說,完成了兩個國家973項目,自己也成了973首席,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接下來承擔的一個又一個科研項目,讓我成長更為迅速,獲得了云南省第二屆興滇人才獎以及云嶺學者等人才稱號。

  和李成云一樣,朱書生的成長得益于加入了一個團結、創新的研究團隊。這位慕朱有勇之名從北京來到云南的年輕人,在剛來的第一年就承擔了省科技攻關項目,在同學中成為獨立負責科研項目的第一人。40歲出頭的他,如今已是云南農大植保學院院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負責人之一。“我很慶幸加入到這個團隊,是這個全國一流的平臺讓我成長成才。”朱書生感慨地說。(云南網)

責任編輯:系統管理員
亚洲色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软件| 人妻少妇精品系列|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www.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久久91精品综合国产首页|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看看播放| 国产乱码精品一品二品 | 国产精品龙口护士门在线观看| 精品香蕉久久久午夜福利|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专区片高清久久久| www.999精品视频观看免费|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2021|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麻|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一区| 国产精品秦先生手机在线|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一二三| 国产精品一级香蕉一区| 亚洲熟妇无码久久精品| 99久久99久久精品|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 久久久久琪琪去精品色无码| 国产精品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免费|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9久9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aaaaaa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激情都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精品一区二区综合av| 午夜三级国产精品理论三级|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