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河人家風光如畫,工商名城四季風華。4月21日、22日,由中央宣傳部牽頭組織的“文化中國行”江蘇主題采訪活動走進無錫。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日報、江蘇廣播電視總臺等中央和省級媒體記者一行近60人來到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茂新面粉廠舊址、宜興蜀山古南街、古龍窯等地調研,觸摸無錫深厚的歷史文化,探尋無錫文化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感受百年工商名城的嶄新氣象。 春日的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游人如織,人們行走在古巷,挑選好物,品嘗小吃,聽一場評彈,感受江南生活的詩意無限。這里地處無錫中心城區,是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點,街區保護范圍以京杭古運河為中心,保持著河街相鄰、小橋流水的江南水鄉風貌,總面積0.44平方公里。一行人乘船而下,在窯群遺址博物館,大家被這座獨特的建筑深深吸引。梁溪區作協主席阮夕清介紹,“這里完整保留下了19座古窯,還有40多座古窯遺址,見證了中國陶瓷工業的發展歷程。”近年來,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搶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機遇,著力打好文商旅融合特色牌,將名人故居、文化場館、商業街區、文創園區等節點“串珠成鏈”,年均接待游客近3000萬人次。 “千里運河獨一環”勾勒出無錫段運河的獨特風情,更使無錫成為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繁榮之地。市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秘書長楊建民介紹,無錫因河而生,緣河而興,曾是中國的“四大米市”之一,清末民初無錫實現了華麗轉身,成為近代工商名城,現在無錫沿運河區域仍然保留了大量工業遺產。來到茂新面粉廠舊址,看到保存完好的麥倉建筑,大家倍感震撼。“茂新面粉廠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一個典型標本,時代特征非常鮮明。”無錫博物院專題館部主任文嚴介紹,無錫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的客流以青少年、外地游客群體為主,該館也在探索沉浸式戲劇,讓觀眾身臨其境體驗無錫工商文化。 從無錫市區到宜興,參與報道“文化中國行”的記者們深切感受到了江南歷史文化名城的厚重歷史與嶄新氣象。一片街區、一座博物館、一條老街就是城市文化的一個個縮影。近年來,無錫在保護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合理利用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資源,全面實施“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積極推進城市更新項目,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無錫之行令人驚喜,特別是看到很多工業遺存正在成為新的文化地標,期待它們煥發出新的光彩。”一位媒體人感嘆道。(張月 敖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