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間鈴響馬幫來,對門可聞聲,見面需半天。”這樣的諺語反映了迪慶藏族自治州曾經因自然條件和發展滯后造成的交通困境。如今,迪慶州人民群眾的出行選擇多樣,交通路況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條條鄉村道路互通有無,串聯起鄉鎮和農戶, 群眾依托平坦暢通的道路過上了好日子。 公路修到家門口 群眾日子好起來 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鎮聯合村委會祝公小組黨支部書記七五,今年為合作社購買了一批價值百萬元的農業機械,加上前期購買的拖拉機、農藥噴灑和鋤草一體機,合作社已經基本配齊了村民種植所需的大型農機設備。“我們農民種地可以使用機械設備,這放在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七五說,“幾年前,鄉鎮道路還是水泥路面,時間長了就損壞了, 路面面層破損翻砂嚴重,道路行車都困難,更別說把農機設備引進來。家門口不通硬化路,雨季雨水一來,滿是泥濘。人只能踮著腳走,車輛通行經常出現打滑、陷入泥地的危險。”三四年前,道路出行還是讓七五和其他村民“頭痛”的問題。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要借著這條公路引進先進的農業設備,也從沒想過有一天會有長長的車隊把自己種出的產品運到外面去。 近年來,迪慶州舉全州之力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建設進程,進一步完善公路路網結構,改善人民群眾出行條件,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19 年,“小中甸鎮聯合村公路”建設作為香格里拉市農村公路硬化工程中的一部分,為這個極具發展潛力的行政村帶來了發展的硬件條件。如今,鄉村公路不僅修到鄉鎮,還通到村組。“不僅路通了,產業也‘活’了起來。”七五說,“今天的村民不再像以前一樣,僅僅依靠傳統養殖業生活,而是充分發展種植業,發展起了水果、蔬菜和中草藥等產業,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產業做得越來越有盼頭。”今年以來,七五把原先種植的青貯玉米規模拓展到53公頃,同時帶動 500多位農戶種植130多公頃青貯玉米供應給牦牛養殖企業,實現供需兩端共同發展。 公路通到村子里 引來產業大發展 靠著修通道路、實現脫貧的不只有聯合村村民,奶思村民小組的村民同樣依托著家家戶戶能通全通的鄉村公路,把鄉村旅游發展得紅紅火火。 “在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和氣候影響,村民主要依靠傳統的牦牛、藏香豬等養殖業增收,收入來源單一。”小中甸鎮聯合村委會黨總支書記劉星煜介紹。如今,奶思村民小組的道路通到了家家戶戶門口,產業也遍地開花。 開車駛進奶思村民小組,通組道路干凈整潔,道路兩旁景觀別致。依托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獨特的自然地理風貌、暢通無阻的交通,奶思村民小組著力發展鄉村旅游,把旅游品牌打了出去、把游客和產業請了進來。劉星煜說,奶思村民小組依托自然景觀優、鄉村特色濃、生活環境美、文化內涵深、服務設施優的優勢,從發掘藏族傳統文化體驗項目、開通環小中甸水庫觀光車路線等入手,開發當地鄉村旅游資源,塑造鄉村旅游品牌,帶動農戶增收。“2018年奶思村村民小組戶均實現增收7000余元,到 2020年實現戶均增收1.2萬余元。” “公路通,百業興。”在奶思村民小組,鄉村旅游發展了,也吸引不少的企業入駐,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留住了更多的村民就近務工。劉星煜表示,奶思村民小組的網狀產業發展格局正在形成,下一步將借力交通優勢引進物流產業、開發電商行業,把傳統的鄉村工藝品和特色食品運出去,全面發展。 如今的迪慶州,水泥路盤旋在山林間,掩映在山林中,縱橫雪域高原的公路已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迪慶州交通運輸局副局長李中明介紹,隨著國家持續加大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投入力度,農村公路交通條件大為改善,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截至‘十三五’末,迪慶州實現全州29個鄉鎮和196個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車、100%通郵的目標任務,全州2256個村民小組全部實現通組公路全覆蓋,公路總里程達5108公里,通達率達100%,全州組組通硬化路工程走在了全省前列。”李中明說。 如今,一條條看似不起眼的農村公路,猶如繁密的毛細血管連接起國道、省道的 “大動脈”,人、物資都開始加速流動起來,迪慶州各族群眾也滿懷信心,闊步邁向建設新時代新迪慶的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