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格里拉市的尼西鄉,毛驢曾是那里農戶最親密的伙伴。它們背負著生活的重任,行走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脖頸掛著的黃銅鈴鐺,傳來清脆悠長的聲響,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謠,記錄著尼西人質樸而堅韌的生活。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曾經的驢鈴聲聲,已經消失在了高山峻嶺,但我對那毛驢的記憶,始終還留在腦海深處,宛如是當地人精釀的青稞酒,在歲月的流轉中愈發醇厚。 尼西,在藏語里是“太陽升起”的意思。就是在這片陽光明媚的山鄉,藏族農牧民的家園坐落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之中。過去,蜿蜒的山路阻礙著當地人出行,交通不便鉗制了他們生產生活向前發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香格里拉縣城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燒出的石灰白生生,燒出的櫟炭黑黢黢,人遭辛苦地遭旱,趕著毛驢出山村。”憂傷的歌謠便是尼西人生活困境的真實寫照。那時的尼西小毛驢憑借著吃苦耐勞的品質和穩健的步伐,成了尼西人走出貧困、戰勝困難最可靠的生活伙伴。 當時,我的父親是中甸縣(今香格里拉市)民間運輸站站長,負責馬幫隊伍的組織管理和生產調度工作。而全縣所有不通公路的地方,都得靠騾馬把內地支援迪慶的生產、生活物資源源不斷運往各地。那時的獨克宗古城北門外,云集著南來北往的馬幫,回蕩著此起彼伏的趕馬歌聲。 兒時的我看慣了各路高頭大馬,卻對尼西當地毛色特別的矮小“馬隊”感到很新奇,便問父親:“爸,怎么尼西的馬幫都是些小馬呀?”父親對我說:“那不叫小馬,叫毛驢。你別看它個頭小,但勞動能力很強,能把貨物運往大山深處。”在父親的講述下,我才知道,尼西小毛驢不僅是城鄉轉運貨物的得力運輸工具,還是山鄉農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勞動力。它們每天奔走在田間地頭和山間小路,背負著沉重的馱子,默默地和農牧民們一起起早貪黑,辛勤地耕耘著貧瘠的土地,艱難地迎送著風霜雪雨的時光。 在那個年代,毛驢的鈴鐺聲時常打破縣城的寧靜,伴隨著鈴聲,尼西人趕著毛驢來到縣城,他們帶來了尼西出產的小米辣、干毛桃、柿子、松籽等,還帶來了尼西的黑陶茶罐、酥油盒、木碗,這些物資是城里人生活的所需品,小毛驢的到來,給縣城群眾帶來了幾分欣喜。也是在那時我學會了一首名叫《小毛驢》的兒歌:“我有一只小毛驢,我從來也不騎,有一天我心血來潮騎著去趕集。我手里拿著小皮鞭,我心里真得意,不知怎么嘩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因為這首兒歌活潑動人,尼西小毛驢也成了我童年的美好記憶。 第一次真正認識尼西小毛驢的作用是1979年7月我到中甸縣農機培訓站工作后的事。有一天,站長叫我開上拖拉機帶他回老家尼西鄉湯滿村。我很感激站長對我的信任,冒著雨后多日泥濘的道路,好不容易把拖拉機開進了湯滿村。見到我們的拖拉機到來,村里人好一陣歡呼雀躍。站長說:“我們尼西鄉因為山高坡陡、路途遙遠,道路交通條件十分落后。要不是修建湯滿河電站,就連這泥濘的道路恐怕都沒有。” 就在到達湯滿村的第二天早晨,站長家那頭小毛驢開始哼哈哼哈叫個不停,它搖頭擺尾地打著響鼻,四蹄不停地跺著土地。它的嘶鳴頓時讓村子歡騰起來,隨后整個村子沉浸在此起彼伏的毛驢聲中。我問站長:“怎么村里要養這么多毛驢?”站長說:“這是因為山區自然條件決定的,不僅湯滿村,整個尼西幾乎家家戶戶都飼養毛驢。毛驢是山里人的好幫手,用途很廣,不僅能減輕人們繁重的體力勞動,還承載著尼西人對生活的希望和憧憬。”我又問站長:“那養騾馬不是比養毛驢更好嗎?”站長告訴我:“比起騾馬來,毛驢雖然力量不足,但耐力強,好像從不知疲倦。尼西的山嶺陡峭,山路崎嶇,在轉彎半徑小的山路行走時,毛驢憑借體型小的優勢,比騾馬強很多。”當我開上拖拉機離開湯滿村時,只見村民們正趕著毛驢走進高山林場,走向風雨蒙蒙的未來。毛驢的鈴聲隨著山里人不緊不慢的步伐,有節奏地回蕩在我耳畔。 隨著改革開放大潮,迪慶的交通建設事業迅猛發展,曾經的馬幫馱運已被車輛運輸所取代,父親工作的民間運輸站也改名為交通運輸管理站。如今尼西鄉各個村都通上了鄉村公路,村莊面貌也隨之煥然一新。 當汽車、拖拉機等現代化交通工具陸續走進農戶家庭時,富裕起來的尼西人也告別了人背馬馱的歲月,毛驢也失去了曾經的地位。這一與當地人有著特殊情感的畜力,從此很少有人飼養,但毛驢在尼西人心目中,依然還是吉祥的象征,他們說:“毛驢馱來了財富,鈴鐺搖響了希望。北京升起的金太陽,照亮了我們藏族人家的幸福時光。” 2019年9月,當我帶著兩頭小毛驢再次走進湯滿村時,村里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讓我感慨萬千。當晚我寫下了名為《湯滿小記》的小詩: 前天來到湯滿村,悅耳鈴聲多清脆,趕著毛驢賣毛桃,阿爸進城把家歸。 昨天來到湯滿村,脫貧攻堅響春雷,紅旗招展映彩霞,花開田園盡朝暉。 今天來到湯滿村,村容整潔面貌新,舞姿翩躚歌不斷,汽車載著笑聲飛。 明天再到湯滿村,普天同慶風光美,跨越發展促和諧,幸福路上向前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