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通過文化和旅游部驗收,正式確定為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為了云南省僅有的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之一。 一直以來,我州秉承“保護優先、整體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建設理念,以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標桿、世界的“香格里拉”為重要抓手,堅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持續探索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迪慶經驗,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煥發新活力,努力實現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目標。 整體性保護讓各民族文化美美與共 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處于西南“茶馬古道”“民族遷徙大走廊”“藏彝走廊”的要沖,星羅棋布的文物古跡、風貌依舊的傳統村落、賡續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優良的自然生態相互依存,藏族、傈僳族等26個民族聚居于此,是多民族文化和諧共存、獨具地域與民族特色的文化區,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典型代表。 多年來,我州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先后出臺了《迪慶州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管理辦法》《迪慶藏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和文件,確保保護區建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為了讓各民族優秀文化共同綻放,我州加強整體性保護,注重孕育發展非遺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保護,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全力構建點面結合的保護框架,以保護區規劃“三區八片、一帶多點”為核心,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傳統村落以及省、州、縣級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為支點,以非遺旅游小鎮、街區、特色村落、景區為突破點,以非遺代表性項目為依托,齊聚發力,構建整體保護框架。同時,通過傳習中心輻射傳習館、傳習所和傳習點的方式加以傳承保護,讓藏族鍋莊舞、納西族東巴造紙技藝、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遺匯聚、生長,讓各民族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美美與共。 到目前,保護區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53項,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520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16個,國家級傳統村落21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個。共建設非遺展示傳習館(中心)15個,傳習所69個,傳習點135個,建設省級、州級非遺保護傳承基地15個、省級非遺工坊2個。 常態化活動提升非遺知名度 古韻聲聲,舞步飛揚。在今年6月舉辦的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中,“唱響民歌 暢享非遺”迪慶民歌大家唱、非遺購物節、《迪慶藏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宣傳等活動精彩紛呈,通過展覽、演出等形式集中向游客、群眾展示了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而在9月底舉行的第二屆世界的“香格里拉”文化旅游節上,我州創新開展“文化旅游+藏醫藥”非遺傳承活動,通過廣泛開展義診活動,展示藏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提升公眾對藏醫藥的認知和了解,促進藏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節慶的廣場上,人們能夠一覽迪慶非遺的多姿多彩;非遺工坊中,人們能夠沉浸式體驗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的巧妙融合;校園課堂上,非遺穿越時光向青少年訴說歷史故事;景區內,非遺與自然之境的結合亮眼而生動……借助節慶活動、文旅熱度,我州常態化開展各種非遺展演活動,搭建起了一個個非遺展示、交流、保護、發展的平臺。 我州結合非遺中的傳統歌舞元素,組建了由9個少數民族組成的18支1000余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隊,活躍在農村和城區各個廣場和公園,讓更多的人走近非遺、體驗非遺、品味非遺、愛上非遺,真正讓非遺“活”起來。每年組織非遺項目展演近200場次,展覽展示活動50余場次,展覽、參觀人數累計60萬余人次。通過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寺院等形式,有聲有色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保護傳承,不斷提高非遺傳播力、影響力,讓非遺成為迪慶群眾身邊最熟悉的文化風景。目前,“非遺進校園”活動已經覆蓋迪慶90%以上的學校和州外的5所高校,年平均培訓各類代表性傳承人近300人,非遺活動民眾普及率達80%。 探索“非遺+” 點亮群眾幸福新生活 陽春四月,走進香格里拉市尼西鄉湯堆村,賞桃花、做黑陶、品嘗尼西雞,客人們能在這里充實地過上一整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族黑陶燒制技藝在這里世代傳承,曾經,黑陶燒制只為滿足村民日常生活需要,如今,年輕的技藝傳承人們帶著新穎的思想理念回到家鄉,創辦黑陶制作體驗手工作坊,創新制作黑陶咖啡杯、飾品、花瓶等一系列新產品,黑陶也逐漸成為了尼西鄉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2023年底,全鄉生產黑陶的農戶有108戶,從業人員達150余人,黑陶制品年銷售額增至460萬元左右。 這也得益于我州對“非遺+特色產業”的探索實施,通過引導建立“非遺+傳習所+合作社”“傳承人+公司+農戶”等新模式,推動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全州建成了以藏香、黑陶、唐卡等為代表的6個傳統工藝產品加工和銷售基地。“十三五”期間,維西縣有2100戶群眾加入“非遺扶貧工坊”,迪慶藏香直接帶動200余人,間接帶動就業2000余人次。 對“非遺+”的模式探索,不僅增強了非遺的生命力和傳承力,更在促進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迪慶建設凝聚起了巨大力量。我州堅持“非遺+民族互嵌”模式,以非遺項目為載體,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民族團結,使非遺成為各族人民精神相依、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創新“非遺+化解矛盾”模式,促進社會綜合治理,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卡甲”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善意地互相揭短,在歡樂融洽的氛圍中實現批評與自我批評,既是“民間民主生活會”,亦是“民間道德評議會”。升級“非遺+旅游”模式,結合文旅品牌的打造,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推出非遺主題旅游線路,高水平培育了以香格里拉賽馬節、梅里雪山弦子節為代表的10個文化產業精品項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價值更加凸顯。 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得到有效改善,非遺得到有效傳承和保護,民眾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顯著增強,非遺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與日俱增,如今“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在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得到了生動實踐。我州將繼續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書寫國家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