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維西縣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過完善政策舉措,持續推動各族群眾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有序流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上全方面、全方位嵌入,“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能融入”的服務體系逐步形成。各族群眾一起唱歌跳舞、生活居住、工作奮斗,同奏一首曲、同吃一桌飯、同過一個節,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構建了互嵌式社區結構和社區環境。 和諧共居 多元融合深化空間互嵌 通過深入探索“海納百川、融榮共居、共謀共建、共治共享”的互嵌式城市社區思路,不斷優化空間布局,合理分配公共服務資源,著力打造了一批典型的多民族交融共居互嵌式社區,全縣四個社區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鄰居、結得成美滿姻緣,成為構建新型互嵌式城市社區的生動縮影。 保和鎮永寧社區是全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新型城市社區,先后成功創建成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州級互嵌式發展實踐示范基地。2020年,全縣6個鄉鎮25個行政村93個村民小組875戶3196人入住社區,包含了傈僳族、彝族、藏族等10個民族,構成典型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區。此外,白鶴山社區、十字街社區、南路社區均位于維西縣城區,具有背街小巷多、外來商戶多、流動人口多、出租房屋多等特點,三個社區共轄23個居民小組,戶籍人口3091戶8517人,流動人口1750戶4550人,是集農貿、學校、醫院、休閑、商業和紅色教育基地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社區。為把社區打造成15分鐘便民服務生活圈,該縣結合社區實際,打造了黨群服務中心、居家養老中心、文娛廣場、暖心驛站、零工驛站、扶貧車間、非遺工坊、老年人食堂等多個綜合服務區,進一步滿足了各社區居民多元化需求,深入構建了互嵌式生活空間環境。 共享共辦 多元滋養深化文化互嵌 該縣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目標,積極搭建平臺,各族群眾互辦或共辦傳統節日,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加強節日共慶。該縣依托春節、端午節、火把節、重陽節等為載體,廣泛組織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的群體性文化活動,為各民族提供文化交流互鑒的平臺。2024年,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永寧社區開展“粽香含情·端午佳節送溫暖”“家園共建·佳節共享”歡度火把節等主題活動;在十字街社區開展“重陽樂動·健康相伴”志愿服務活動;在南路社區開展“粽葉青青·濃情端午,共建美好社區”“納西族阿勒古歌保護傳習”火把節共享活動等系列活動,讓各族群眾走出“家門”,走向“鄰里”,切身感受從“小家”到“大家”的幸福與溫暖。 加強活動共享。該縣通過組織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政策宣講送教上門,深入開展非遺戲曲、愛國主義電影、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進社區等活動,充分展現了各族群眾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深入培育各族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加強思想鑄魂。依托白鶴山社區革命老區紀念碑,切實把“家門口”的紅色資源變成各族群眾學習教育的活教材、活事例,廣泛宣傳革命先輩事跡,講好民族團結故事。2024年,組織湛英紅色文化協會進社區講述紅色故事,開展“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偉大精神”等主題活動,各族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持續深化對“五史”“五觀”“五個認同”的認識,“四個與共”“五個共同”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惠利民生 多元聚力深化經濟互嵌 該縣始終堅持把經濟發展、民生保障作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有力支撐,不斷夯實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物質基礎。通過強化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增收一批、鼓勵返鄉創業帶動轉移就業增收一批、依托高原特色產業發展轉移就業增收一批、開發公益性崗位兜底保障轉移就業增收一批、提升服務質效轉移就業增收一批、夯實基礎外出務工轉移就業增收一批“六個一批”工作措施,深化經濟互嵌,帶動一批發展致富“領頭雁”。 2024年,維西縣城區四個社區累計培訓電子商務、農產品營銷、快遞物流等34個工種,共227期229個培訓班,實現轉移就業8993人次;組織創業培訓251人,扶持創業并發放創業貸款203戶4464.8萬元,帶動就業296人;依托鄉村振興建設、產業布局,鼓勵實施“以工代賑”項目,新增就業扶貧車間5個,吸納就業人員1205人;對脫貧勞動力、易地搬遷勞動力、低收入家庭勞動力、城鄉就業困難人員等實施就業幫扶。搭建“零工驛站”務工平臺,安置公益性崗位1922人;以定點協作幫扶為契機,著力打造“傈鄉勞務”品牌,組織招聘會31場次,325個用工單位提供2.2萬個崗位,就業5055人。“六個一批”工作措施有效提升了社區群眾的就業率,拓寬了各族群眾的致富增收渠道,激發了內生動力,成為增進團結、融合發展,共同構建互嵌式社區結構的有效載體。 協同治理 多元參與深化社會互嵌 該縣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全面推進“五網合一”工作機制,積極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基層治理模式,深入探索黨組織引領、多元化參與、網格化服務的治理格局,讓民情民意收集在一線、黨的政策宣傳在一線、矛盾糾紛化解在一線,真正實現情況掌握在單元、問題化解在小區、工作推進在網格、感情融洽在社區,深化社會互嵌,擦亮共建共治的金字招牌。 保和鎮永寧社區緊扣“1143 ”工作思路,建立了部門包棟、聯席會議、兼職委員、雙報到雙服務雙報告“四個制度”,通過“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按需下單、照單點菜”的方式,為群眾搭建說事、議事、主事平臺,形成各族群眾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白鶴山社區依托“41354”治理思路,精心打造白鶴港灣議事會平臺,成立白鶴連心屋房東聯盟,形成“網格+鄰里圈”引領居民自治,“網格+商戶圈”引領商戶自治,“網格+單位圈”巧解難點訴求,“網格+單元格”貼心服務管理的新模式,將服務、管理、治安、協調等集成式輸送至網格終端,進一步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十字街社區以“31423”工作思路,積極推動黨建、治理、服務“三網融合”,直面社區痛點、堵點,暢通反映渠道,鼓勵居民說事、百姓議事、民情暢談,形成小事自辦、大事聯辦、難事跟辦的治理模式,實現小網格撬動大治理、小網格解決大民生的格局;南路社區以“33333”工作思路,搭建“黨建引領—社區搭臺—銀齡助力—多元參與”的模式,用實際行動詮釋“需求在哪里,社區服務就延伸到哪里”“問題在哪里,社區治理就跟進到哪里”,把治理變“智理”,以小切口助推基層大治理,讓小關愛跑出居民幸福新指數,有效提升社區的凝聚力、向心力。 情感交融 多元共鳴深化心理互嵌 該縣始終堅持把社區打造成為服務群眾、深化交流、促進團結的堅強陣地,深入推進社區各族群眾心理共嵌共融,在彰顯各社區特色優勢的同時,充分凝聚社區群眾情感共識,進一步提升各族群眾的歸屬感、幸福值。 為全面實現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融入,永寧社區重點在“一老一小”關心關愛上下功夫,建設老年幸福食堂,讓孤寡老人、留守老人、高齡老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幸福“食”光,美味的飯菜、貼心的服務讓老年人從舌尖暖到心尖。4名社工常駐社區開展作業輔導班、向陽蕾、微心愿、夏令營、長者生日會等活動。建立零工驛站,提供就業咨詢、崗位推薦服務,徹底為搬遷群眾解決贍老養小問題。建立村史館,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搬遷前后各村村貌,直觀對比搬遷前后群眾生活發展變化,進一步凝聚社區各族群眾的共識。 為增強流動人口的歸屬感、獲得感,白鶴山社區建立“候鳥幫辦團”,為流動人口提供便捷辦事服務;建立“候鳥關愛團”,幫助轄區失業、患病、流動人口解決工作、生活難題;建立“候鳥公益團”,吸納流動人口積極加入交通勸導、治安巡邏、環境維護、文藝演出等12個志愿服務項目,有效促進流動人口的融入,“異地有家、他鄉有愛”的良好氛圍在白鶴山社區不斷形成,新居民對社區主人翁身份的認同感逐漸加深。 通過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南路社區建立暖“新”驛站,配備沙發、飲水機、空調、應急藥箱等設施,為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提供了“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可喝水、累可歇腳”的就近就便服務,小小“加油站”,筑起“避風港”,為他們營造了“家”的氛圍,釋放了“愛”的溫度,切實提升了各族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