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陽煦暖,彩云之南生機勃發。 經濟轉型升級蹄疾步穩,旅居云南持續走紅,民生保障不斷夯實……過去的一年,云南拿出關鍵作為,邁好實現“3815”戰略發展目標“三年上臺階”承上啟下的關鍵一步,經濟社會發展動力不斷增強。 揚帆奮楫,實干為要。眼下,云南正按照主動想、扎實干、看效果的抓工作“三部曲”,主動思變謀變求變,立足實干實績實效,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成“形”起“勢”,奮力譜寫好中國式現代化云南篇章。 ??1月11日,游客和居民在麗江古城打跳游玩。數九寒天,云南一派“冬暖花開”的繽紛景象吸引了各地的人們走進彩云之南,開啟一場與春天的約會。云南省在 2025 年春節前推出以“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冬暖花開”為主題的文旅產品,誠邀四海賓朋體驗冬暖花開的新春佳節。 新華社發(趙慶祖攝)聚鏈成勢 經濟向新圖強昆明安寧產業園,一座座廠房拔地而起,生產車間機器轟鳴,運輸車輛往來穿梭。“生產線全部開動,壓膜車間滿負荷運轉。”昆明云天墨睿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鑒說,公司入駐安寧產業園以來,從石墨提純到石墨烯應用逐步做大,2024年產值超1億元,手機導熱膜的訂單已排到2025年3月。近年來,安寧結合自身優勢,聚焦石化、冶金、新能源等重點產業,延鏈強鏈補鏈,實現集群發展,同時不斷優化營商環境,2024年安寧產業園預計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750億元。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云南有基礎,更有潛力。依托資源稟賦,云南在新興產業領域持續深耕,一批新產品、新業態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文山州全力加快“中國綠色鋁谷”核心區建設。在硯山縣綠色鋁創新產業園內,云南宏硯、云南智鋁年產25萬噸高精鋁合金扁錠項目和年產30萬噸高精鋁合金板帶項目正忙碌施工。2024年,文山州生產電解鋁278萬噸、鋁合金167萬噸,綠色鋁工業產值突破800億元,產業鏈、價值鏈不斷延伸。在昭通,依托硅礦資源儲量超過400億噸的優勢,合盛硅業昭通水電硅循環經濟項目不久前點火投產,標志著云南打造綠色水電硅材加工一體化重要基地取得新進展。云南堅持大抓產業、主攻工業,推動傳統產業加快改造提升,優勢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工業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向新圖強,釋放潛能。全省資源經濟、園區經濟、口岸經濟“三大經濟”不斷壯大,立形漸穩、相連成勢;投資結構持續優化,連續12個季度調度重大產業項目,8000多個項目落地;新興產業快速成長,2024年硅光伏、綠色鋁、新能源電池產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2.9%、12%和18%。 ??1月8日,游客在昆明市海洪濕地公園觀賞紅嘴鷗。新華社記者 王靜頤 攝宜游宜居 旅居持續走紅
旅居云南火了!這里有著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資源,吸引八方游客前來詩意棲居。 西安游客彭清華第二次來昭通市巧家縣過冬,這里符合她對小城的美好期許。“巧家自然風光壯麗、人文風情獨特、人民淳樸而真摯。”如今,她打算長期在此旅居。 依托暖冬氣候,巧家完善旅居產業鏈條,補齊“吃住行游購娛”要素短板。2024年,全縣累計吸引4000余輛房車1萬余人前來旅居游玩,接待游客542.2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6.67億元。 暖陽,花海,雪山……游人來到云南放慢腳步,體驗“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劉小桐說,旅居云南是天時、地利、人和完美疊加的促成,在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推動下,已成為云南引領文旅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新品牌。 為推進旅居產業,云南出臺相關政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梳理400余個旅居項目,分片區組織招商投資活動,引進企業開展規模化、品牌化、連鎖化經營。 普洱市墨江縣,北回歸線穿城而過,年平均氣溫18.4℃。眼下,當地迎來房車露營高峰。 風光秀麗的墨江縣聯珠鎮曼海村,通過引入公司進行整村開發運營,成為旅居“網紅點”。來自寧夏的張杰和游客們圍坐在一起品茗暢談。“在這里可以盡情享受慢生活,我和妻子打算留下來過年。” 七彩云南,目之所及皆風景,宜游宜居去處多。 當前,云南全力做優做強鄉村旅居、城鎮旅居、度假旅居、醫養旅居、養老旅居、文藝旅居、體育旅居、邊境幸福旅居八大旅居業態,打響旅居云南品牌。 數據見證,2024年前11個月,全省旅居人數321.63萬人,同比增長18.5%;全省接待游客11.32億人次,同比增長14.1%;游客人均在滇停留時間從2019年的2.8天增至2024年的3.1天,均創歷史新高。 ??1月7日,在騰沖市明光鎮鳳凰村鳳凰山油菜種植園中,盛開的油菜花吸引游客前來賞花游玩。新華社發(龔祖金攝)增進福祉 民生穩步改善 冬日的烏蒙山區,清早薄霧未散。在昭通市彝良縣蕎山鎮天麻種植基地,56歲的村民陳朝貴忙著采挖天麻。天麻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作為種植大戶,他家種了30多畝天麻,年收入60多萬元。 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后,云南毫不放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打好“高原特色農業”這張牌,確定“1+10+3”重點產業,培育壯大茶葉、花卉、咖啡、中藥材等特色產業,推動每個脫貧縣形成2至3個特色產業。 群眾增收是關鍵。云南完善聯農帶農常態長效機制,不斷提升產業幫扶質效。云南省農業農村廳統計,全省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2015年的1.1:1提升到2024年的2.3:1。 一批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在騰沖市清水鎮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農文旅融合蓬勃發展。45歲的村民羅愛艷經營客棧,還在一家咖啡吧兼職,丈夫成了一名旅游觀光車駕駛員。“客棧常常滿客,咖啡吧生意也不錯,我們的日子忙碌而充實,心里滿是幸福。” “書寫中國式現代化云南實踐新篇章,必須堅定不移把老百姓的事辦好辦實。”云南省委書記王寧指出。 云南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系列舉措落地—— 促進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增收,2024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51.03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47.27萬人;推進教育強省建設,義務教育“雙減”“雙升”改革落地見效,采取“省管校用”等創新機制探索破解“縣中困境”,實現縣中托管幫扶全覆蓋;實施醫保便捷化經辦服務“村村通”工程,安裝1.4萬臺醫保經辦服務終端,實現全省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全覆蓋……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云南不斷提標擴面,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讓各族群眾有更加充實的獲得感。 枝葉關情,錦繡云嶺幸福“升溫”。 ??6月25日,工人在云南省會澤縣娜姑鎮云峰村的光伏項目現場施工。該項目流轉土地5000余畝,預計7月底并網發電。新華社發(梁志強 攝)產業轉型有綠意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長山 龐明廣 趙珮然 亞洲象、華蓋木等珍稀瀕危動植物種群數量增長、分布區增加和擴大;金沙江上的烏東德、白鶴灘等水電站投產發電,綠能澎湃;景邁山、元陽梯田等地生態保護與合理開發并進……被譽為“動植物王國”“世界花園”的云南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生態之基。 以云南為核心區域的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承擔著維護區域、國家生態安全的戰略任務,生態區位重要。云南國土面積占全國4.1%,各大類群生物物種數卻接近或超過全國同類物種數的一半,許多物種只分布于云南。 “云南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云南亞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貢山、哀牢山4處國家公園候選區納入全國布局。”云南省林草局副局長趙永平介紹,截至2024年10月,云南省劃建自然保護地333處,總面積546.37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4.26%。 趙永平說,云南超過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以及絕大多數重要的自然遺跡得到有效保護,為筑牢祖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維護國家生物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2025年1月,云南省全面啟動51種極度瀕危野生動植物常態化監測工作,旨在通過精準掌握珍稀瀕危物種種群及其棲息地動態變化,為實施物種精細化保護管理奠定堅實基礎。“這些舉措標志著云南野生動植物資源管理從階段性調查轉入常態化監測新階段。”云南省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李鵬說。 ??1月8日,游客在昆明市海洪濕地公園觀賞紅嘴鷗。新華社記者 王靜頤 攝除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云南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上成績斐然。根據最新數據,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目前已達全省總裝機容量的90%以上。
烏東德水電站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的金沙江干流河道上,自2020年6月首批機組投產發電以來,烏東德水電站累計發電超1500億千瓦時,有力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水風光能資源豐富的云南,綠色能源崛起,經濟結構重塑,已建成世界級清潔能源基地。目前,能源產業已是云南第一大支柱產業,澎湃的“綠電”正成為云南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有力支撐,一流的鋁、硅企業入滇,帶動延長產業鏈的加工制造、配套的原輔料、耗材等向云南轉移。 從單晶硅棒到硅片再到太陽能電池片,從硅材料生產到產業鏈集群,云南光伏產業正逐步放大綠色能源效益。 全球人造石墨龍頭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在云南安寧產業園區投資建設的年產30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基地內,多條生產線開足馬力:石墨化工藝裝備革新大幅降低單噸能耗,光伏屋頂提供電能,尾氣熱能實現回收利用,實現大幅度節能減排、降本增效……新能源電池產業在云南異軍突起。 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離不開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云南各族人民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探索綠色發展之路。 藍天、白云、綠水已成為云南靚麗的名片。2024年前10個月,全省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9%、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長江、珠江等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斷面水質100%達標,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92.1%,劣Ⅴ類比例下降到1%。 云南全面提升生態“顏值”的同時,不斷增加產業“綠值”,讓群眾端上“生態碗”、吃上“綠色飯”。 華坪縣榮將鎮龍頭村村民李德福曾是煤礦工人,據他回憶,金沙江邊過去多是光禿禿的荒山,一到雨季,泥土被雨水沖刷,江水渾濁。20世紀90年代起,華坪有序關閉煤礦,依托光、熱、水資源,推廣芒果種植,實現由“黑”向“綠”的轉身。目前,華坪芒果種植面積45.9萬畝,產量44萬噸,產值28.6億元。“種芒果后,山綠水清,錢袋子鼓了。”談起芒果,李德福滿臉笑容。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這句諺語詮釋著樸素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全球首個以茶為主題的世界文化遺產。千百年來,人們圍繞古茶林,對山區土地集約利用并合理布局,創造出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獨特文化景觀。 當地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傳承民族文化為載體,以茶文旅融合開發為目標,創新迭代景邁茶生態產業,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經濟,走出一條“林茶共生、人地和諧、因茶致富、因茶興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目前,景邁山森林覆蓋率達83.14%,3.3萬畝生態茶園獲得有機認證。 “云南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充分發揮森林水庫、糧庫、錢庫、碳庫作用,大力發展林草資源經濟,突出林草重點產業,加快構建現代林草產業體系。”云南省林草局局長萬勇說,以森林藥材、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景觀利用等為重點,實施“小品種大產業”培育工程,做優做強林下經濟,持續念好“山字經”、唱好“林草戲”。 ??云南旅游市場和經濟發展持續繁榮,帶動了鐵路客流的顯著增長。新華社發對外開放“零距離”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長山 伍曉陽 丁怡全 天剛破曉,中鐵聯集昆明中心站內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巨大的吊臂將滿載貨物的集裝箱從卡車吊裝到火車。“通過中老鐵路‘瀾湄快線’,貨物從昆明出發,最快26個小時就可送抵老撾萬象。”中鐵聯集昆明分公司副總經理羅剛說。 依托中老鐵路,中國機電產品、農產品及老撾、泰國的天然橡膠、熱帶水果等實現“雙向奔赴”。 云南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是中國通往南亞、東南亞的窗口和門戶。“云南對外開放工作隨著中老鐵路的建成通車而騰飛,中老兩國間貨運時間和物流成本大幅下降,雙邊經貿合作不斷深化,雙邊貿易額不斷增長。”云南省發展改革委區域開放處處長李飛說。 鐵路部門數據顯示,自中老鐵路通車運營以來,運輸貨物突破5000萬噸,跨境貨物運輸覆蓋國內31個省份和老撾、泰國、越南等19個國家和地區,商品種類逾3000種。昆明經老撾至泰國的貨運成本降低30%至50%,老撾境內運輸成本降低20%至40%。 從昔日馬幫鈴響到今日動車笛聲,云南堅持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為先手棋,持續完善網絡布局,鐵路覆蓋廣度和通達深度大幅提升,“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網絡基本形成;航空網加快構建,民用運輸機場共15個,國內外通航點達185個,基本實現南亞東南亞國家首都和重點旅游城市全覆蓋;水運通道持續貫通,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已開通。 近年來,云南立足區位優勢,用好政策紅利,統籌推動園區、通道、物流、口岸、邊境高質量發展,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建立輻射中心“1+5”工作框架,構建以輻射中心為引領,深化產業園區建設、大通道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口岸經濟建設、邊境高質量發展5方面核心內容的輻射中心建設體系,云南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建設完成,到了成果“井噴”的階段。 瑞麗市不斷提升產業承載能力和口岸通關能力,目前,瑞麗沿邊產業園區已簽約招商引資項目130個,協議資金超390億元,簽約企業已落地102家,投產82家。在瑞麗沿邊產業園區內,一座服裝生產車間建設正酣。“我從江蘇過來投資建廠,口岸便利是我決定在瑞麗發展的重要原因。”云南省攝氏度服飾有限公司負責人林萬里說,預計今年3月投產,一部分服裝產品將銷往周邊國家。 近2年來,共有28個口岸的云南籌資46.27億元,力推45個重點項目建設,一體推進口岸功能提升、口岸經濟發展、口岸城市建設。李飛說,以昆明國際樞紐口岸為核心,以磨憨、河口、瑞麗重點樞紐口岸為龍頭,以孟定清水河、猴橋、天保、關累港物流節點口岸為支撐的“1+3+4+N”發展格局正在形成。2024年前9個月,全省口岸進出口貨運量3017.3萬噸、同比增長3.5%。 云南正以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催生邊境經濟的蓬勃興起、社會的和諧穩定、文化的繁榮興盛,引領邊境地區高質量發展。 2022年4月,昆明全面托管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磨憨鎮,成為全國唯一擁有邊境線和邊境口岸的省會城市。“沿中老兩國國境線兩邊跨境圍網,按照‘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原則,在圍網區內實現互聯互通。”中老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管委會副主任龔云尊說,圍網區內將享有兩國政策疊加優勢,實現投資、貿易、資金、運輸、人員從業自由,信息快捷聯通,享有產業投資和發展的最高自由度。 老撾瑯南塔省經濟特區管委會主任西彭·龔占巴因工作需要經常和磨憨方面交流協商,他說,中老鐵路讓老撾由“陸鎖國”變成“陸聯國”,是非常珍貴的禮物,期待經濟合作區的建設和磨憨發展能將交通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帶動雙方發展。 勐海縣打洛鎮龍利村與緬甸接壤,全村共有60戶282人。近年來,龍利村整合資金5000余萬元,實現水電路網全通,活動場所、公廁等設施齊全。2023年底,龍利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引進旅游開發公司,共同開發集“邊境游、果蔬采摘、餐飲民宿、露水集市”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幫助村民每人每月增收約1800元。 2024年前9個月,云南實現邊民互市貨值超144億元,眾多特色商品豐富了雙邊市場的品類供給,拓寬邊民增收渠道,成為拉動邊境地區經濟增長的強勁引擎,邊境線成為合作與友誼的活力紐帶。“云南充分發揮地緣優勢,深化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人文交流合作,進一步厚植民意基礎,‘心聯通’更緊密。”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名譽所長馬勇說。 目前,云南累計在南亞東南亞及環印度洋地區18個國家實施了142個“小而美”民生項目,帶去光明的醫療隊、清澈的自來水,點亮鄉村的路燈,拉近了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如今,新時代共建“一帶一路”的合奏曲正回響在高山峽谷,云南正從邊陲末梢變為對外開放前沿。 ??1月1日,云南省普洱市各界代表迎接受贈的天安門廣場國旗。新華社發(楊廷榮 攝)民族之花更絢麗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吉哲鵬 字強 嚴勇 新年伊始,重溫普洱民族團結誓詞、宣讀新時代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等活動在云南普洱市寧洱縣民族團結園舉辦,奏響“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的主旋律。 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縮影。1951年元旦,普洱專區各族群眾舉行盟誓大會,立下民族團結誓詞碑,許下同心同德跟黨走誓言。70多年來,在民族團結誓詞碑優良傳統的感召下,云南各民族守望相助、團結奮斗,民族團結誓詞碑上“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1月8日,在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蔡園子文旅莊園,人們在娛樂消遣。新華社發(楊廷榮攝)“推窗見青山,憑欄聽流水,古道蹄聲響,入夢那柯里。”寧洱縣同心鎮那柯里村鄉愁滿溢,漢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等7個民族、72戶群眾安居樂業,其中有43戶是不同民族間相互通婚,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抱團發展。依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產業,2023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萬元。
在安寧市溫泉街道龍山村,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字游民”和當地村民一起,共同描繪鄉村振興新圖景;在曲靖市馬龍區通泉街道土瓜沖村,鄉村旅居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持續激活各族群眾互嵌共融的“春江水”…… 從那柯里、龍山村到土瓜沖,一幅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畫卷在云嶺大地徐徐展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5年以來,云南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著力加強黨對民族宗教工作的全面領導、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著力推動各族群眾共同邁向現代化、著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著力提升民族宗教事務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越開越絢爛。 著力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云南共整合資金4971.8億元用于民族地區建設,突出支持民族地區發展,創新實施“幸福花開”工程、“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引領建設等工程,一系列“三年行動”和項目向民族地區傾斜、向民族地區聚力,2023年,民族自治地方的地區生產總值12250.1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56307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18元,分別是2015年的2.21倍、2.35倍和1.98倍。 各族群眾共同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目前云南民族地區通航運營機場達到11個,所有鄉鎮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郵、通4G網絡,6個民族自治州進入高鐵時代,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7.6%,所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縣城均達到國家衛生縣城標準,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升級版”。云南累計創建137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數量居全國第2位;10個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先后開展5批次4825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示范單位、2批次68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創建命名工作,16個州(市)分別開展了州(市)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 創新方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近年來,云南深入實施“石榴紅”等工程,廣泛開展“結對子”“手拉手”“心連心”“一家親”等交流聯誼活動,持續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多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十分普遍。 在云南綿延4060公里的邊境線上,村莊整潔美麗,產業蓬勃發展,道路四通八達,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畫卷躍然眼前。云南374個沿邊行政村已全部建成現代化邊境幸福村,2023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063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270元,成為富邊的樣板、穩邊的示范、守邊的屏障。 ??1月7日,在景洪市江北街道“雨林十里春風”露營地,游客享受冬日里的愜意時光。新華社發(李云生攝)行走彩云之南,“云花”“云茶”“云藥”“云咖”“云果”“云菜”等特色產業不斷壯大,旅游產業更是譜寫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時代新篇章,各族群眾結成了牢不可破的發展共同體。
火把節,游客和彝族同胞一起歡快起舞;潑水節,游客與傣族同胞互相潑水祝福;目瑙縱歌節,游客和當地群眾匯成快樂的海洋……云南持續推出別具特色、精彩紛呈、種類繁多、群眾樂享的文化旅游活動,讓“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新IP強勁“破圈”。 如今,云嶺大地各民族親如一家,美美與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記者采訪時正臨近寒假,臨滄市滄源縣勐董鎮中心完小的足球場還很熱鬧,隊員們緊張訓練,為近期的一場比賽做沖刺。乍一看,很難從身著統一球服的孩子們中辨別出,他們來自9個不同民族。 “走上球場,大家是一個為共同目標而努力的團隊,誰也離不開誰。”校長陳世民介紹,從2020年全縣第一批選拔的34人發展至今,勐董鎮中心完小的足球隊已匯集佤族、漢族、傣族、彝族等不同民族的隊員171人,足球運動讓民族團結“潤物無聲”。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