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備耕是全年農業生產的“開篇之戰”,關乎糧食安全與農民生計。面對氣候變化、資源約束等挑戰,打好春耕備耕主動仗的關鍵在于物資保障、技術服務、政策支持,只有以系統思維破解難題,才能為農業生產注入強勁動能。 抓物資保障,夯實春耕“硬支撐”?!肮び破涫拢叵壤淦鳌!贝焊镔Y的充足供應是農業生產的“第一粒紐扣”。穩定農資市場方面,政府應加強農資價格監測,嚴打囤積居奇行為,通過儲備投放、產銷對接等手段平抑價格,確保農民買得到、用得起;推廣綠色農資方面,應引導農戶使用有機肥、生物農藥等環保產品,既降本增效,又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只有物資保障的“底盤”越穩,農民春耕的底氣才會越足。 抓技術服務,激活生產“軟實力”。如今,迪慶高原的農業生產正在加緊轉型升級,技術服務的精準落地是春耕備耕提質增效的關鍵。當前,我州農業生產仍面臨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小農戶與新技術之間存在“數字鴻溝”等問題。破解之道主要有三:一是下沉專家資源。組織農技人員“包村聯戶”,深入田間開設“流動課堂”,針對作物品種、土壤墑情等問題提供定制化方案,指導科學播種、合理施肥和病蟲害防治。二是借力數字賦能。利用好短視頻平臺、智慧農業App等渠道,推送播種技巧、災害預警等信息,使之成為農民的“新農具”。三是培育新型主體。鼓勵農業科技企業與農戶合作,推廣新型農機、智能灌溉系統等現代化技術裝備,提高春耕備耕機械化、智能化水平。唯有將技術“送下去”、成果“用起來”,才能讓春耕備耕從“苦干”轉向“巧干”。 抓政策支持,織密惠農“保障網”。政策是春耕備耕的“風向標”和“穩壓器”。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臺耕地地力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但部分農戶仍反映政策看得見卻摸不著,因此,必須注重政策效能的提升。一是增強精準性。要建立動態數據庫,針對受災地區、困難農戶加大補貼傾斜,避免“大水漫灌”。二是強化金融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簡化貸款手續,為有資金需求的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及時、便捷的融資服務,解決資金難題。完善農業保險政策,擴大覆蓋范圍、提高賠付標準,為春耕生產提供風險保障,讓農民安心生產。三是完善監督機制。可以通過“一卡通”平臺規范補貼發放,嚴查截留挪用,確保政策紅利直達田間。當政策的暖風拂過田野,定會激發農民想種地、種好地的信心和決心。 農業生產中,物資保障、技術服務、政策支持是環環相扣的有機整體。物資是基礎,技術是引擎,政策是紐帶,唯有“三部曲”協同發力,才能形成“1+1+1>3”的疊加效應。特別是對于我州而言,春耕備耕不僅是農事活動,更是一場與海拔賽跑、與節氣博弈的生存智慧,更要以“三部曲”筑牢全年農業生產根基,讓希望的田野譜寫出更加絢麗的豐收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