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普達措景區以“文體旅”深度融合為路徑,通過創新自然教育模式、打造生態文明實踐基地,讓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科技賦能構建沉浸式自然教育平臺。走進普達措景區的科普展廳,聲光電技術交織的生態畫卷迎面展開:中甸葉須魚在虛擬湖泊中游弋,雪豹的足跡從紅外相機影像中延伸至觀眾眼前,寒溫性針葉林的四季更迭通過全息投影觸手可及。2015年景區投入7500萬元改造的科普教育體系,將558種大型真菌標本、248種地衣圖譜和2061種被子植物數據庫融入互動體驗,游客可通過電子觸摸屏追溯第四紀冰川遺跡的形成,或在社區生活場景展區解碼藏族“神山圣湖”信仰中的生態智慧。景區工作人員介紹:“我們讓每一段解說詞都成為生態課,讓游客在移步換景中理解‘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深意。” 多元實踐激活全民生態教育動能。2021年,迪慶州將普達措景區確立為全州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掀起了全民參與的生態教育熱潮。數據顯示,2024年公園共承接研學活動159批次,接待學生及公眾1.37萬人次,開發16個自然教育課程和5條主題線路,其中“高山植物偵探”與“滇金絲猴棲息地探秘”課程入選省級精品研學項目。 校地聯動培育生態守護新生力量。景區與12所本地院校建立戰略合作,催生出獨特的“第二課堂”模式。迪慶民族中學的“國家公園地理科考營”已連續3年組織學生開展中甸葉須魚人工繁育觀測,而云南大學研究生團隊正在碧塔海建立1公頃的寒溫性針葉林監測樣地。2024年春秋游季,3819名青少年在專業向導帶領下完成高原濕地徒步,沿途記錄到32種特有植物,其中5組學生發現的綠絨蒿新分布點已被納入保護監測網絡。 社區共育催生傳統文化與生態智慧。在普達措景區的生態保護實踐中,社區不僅是受益者,更成為主動參與者。通過創新性的“造血式”反哺機制,當地居民從生態資源的索取者轉變為守護者,形成了一套融合傳統生態智慧與現代管理制度的保護模式。自2008年普達措景區旅游反哺相關方案實施以來,累計向周邊2個鄉鎮、3個村委會的30個村民小組發放反哺資金3.26億元,惠及4559名居民。社區自發制定的《村規民約》將傳統生態禁忌系統化,如“自建房不足30年不得新建”“禁止撿拾童茸”“禁止狩獵”等條款,有效約束了資源消耗行為。村民還創新使用5厘米鐵環測量松茸口徑,僅采集達標個體,這一做法被納入保護區管理規范。此外,90%的家庭改用液化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年減少薪柴消耗超千噸。 共建共管共享機制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贏。普達措景區創新地將社區發展與景區功能相結合,通過長效扶持機制,提升社區居民的收益。這一機制不僅促進了社區的可持續發展,也為景區的生態保護提供了支持。通過“社區入股+特許經營”模式,香格里拉市建塘鎮洛茸村以集體土地參與建設游客接待設施“悠幽莊園”,每戶年分紅2萬元,同時銷售高原特色農產品增收。景區55個生態管護崗位全部由社區居民擔任,護林員年收入2.5萬元,形成“保護成效—經濟收益”正向循環。監測顯示,社區參與使黑頸鶴種群10年間增長23%,中甸葉須魚棲息地恢復至歷史最佳水平。 普達措的實踐證明,當生態保護與社區生計深度綁定,傳統智慧與現代管理便能迸發持久生命力。普達措景區相關負責人說:“讓守護者成為受益者,才是可持續保護的終極密碼。這片承載著地球生命記憶的高原秘境,也正通過自然教育這把金鑰匙,開啟了全民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