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迪慶,有這樣一位記者,他長期扎根高原,用筆墨和鏡頭見證并記錄著迪慶的發展,講述著迪慶的故事——他就是云南日報社迪慶記者站記者張帆。 作為一名黨報記者,張帆始終在工作中保持著新聞人的職業底色,發揮“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在新聞采寫過程中,始終扛牢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一件件民生小事作為一個個著力點,一篇篇鮮活的新聞報道在他的筆端誕生。 迪慶是云南省唯一涉藏州,張帆敬業奉獻,展現了迪慶長治久安和和諧發展的華彩樂章。在迪慶,張帆是新聞“高產”記者,每年刊發稿件150余篇,頭版10篇以上,新媒體稿件不少于200篇,他所采寫的稿件得到了迪慶州委、州政府的高度認可。他的部分稿件獲中央和省級表揚,中宣部有關負責人看了《云南日報》后,在迪慶舉行的座談會上作出了“我看了《云南日報》對迪慶的報道,對迪慶發展充滿信心”的評價。每年,中共迪慶州委宣傳部都會代表州委、州政府給云南日報社寫感謝信,信中提到:“張帆深入迪慶基層一線,克服高反、寒冷等困難,圍繞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穩定等主題采寫了大量實效性強、感染力大、影響廣的新聞報道”“張帆一如既往,頂星辰、踏泥坑、冒風雪,聚焦社會穩定、民族團結、民生改善等,采寫了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的報道,講好了迪慶故事,傳播了迪慶好聲音”……張帆總是把迪慶新聞工作放到全省、全國工作大局中來研究思考、謀劃推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動融入新聞工作中,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近年來,張帆憑借著對工作的負責與熱情,多次獲得迪慶州“最美新聞工作者”,云南日報報業集團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榮譽背后,是張帆辛勤勞動、誠實工作的寫照。 高原大地,民族團結一家親,“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的莊嚴承諾正在迪慶成為現實。為采寫反映迪慶脫貧攻堅的火熱實踐和精神風貌,沿著金沙江采訪途中,只聽見“砰”的一聲,山上的落石砸中張帆駕駛的采訪車輛,車輛的擋風玻璃隨即砸出了一個“蜘蛛網”,盡管他腿軟心慌,但是他很快平復了心情繼續前行。到達采訪點,群眾盯著車輛說:“張記者,你怕是不要命了,工作重要,生命更重要,你就不能等幾天再來嗎?”“我可以等,脫貧攻堅不能等。只有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才能有力激發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張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不斷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工作之余,他努力學習圖片、視頻拍攝和后期技術,朝著“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方向,從“指尖”到“心尖”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迪慶。他合作拍攝采寫的《香格里拉:放牛娃成致富帶頭人》,經轉發后已突破5000萬次播放量。《加滿油 把穩舵 鼓足勁》《奏響世界的“香格里拉”新樂章》《迪慶:守望相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10多篇主題宣傳報道,突出現場感,彰顯感染力,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長期的高原生活,讓張帆患上了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2022年醫生勸告張帆:“你最好向單位反映一下,從目前情況看,不適宜再去高原。”但彼時西藏、四川相繼發生疫情,大量游客經214國道從迪慶返程,出現逾萬游客滯留。從事新聞工作20多年,張帆參加過多個重特大突發事件采訪,“只要新聞需要我,不管什么時候,我都要上。”這既是請戰書,更是誓言。 張帆顧不得醫生的勸告,義無反顧地走進隔離區,穿上防護服,開始采訪、寫稿。他用生動的細節打動人,用樸實的語言拉近距離,著力展現云南省在全國疫情防控大局中的擔當精神和大局意識,《溫暖八方來客 守護生命健康》一文在云南日報頭版頭條刊發,在國內有效傳播,讓國內外受眾深刻感受到:“來到云南、來到香格里拉,就像回到了家。”后續,針對境外輿論對迪慶狹隘報道,他及時跟進,采寫的《迪慶:抗疫不忘守護百姓“菜籃子”》,有效回應了境外輿情。 張帆始終以一顆真誠的心去挖掘有價值的新聞故事。“我想,以后我會繼續走進基層、深入群眾,采寫出‘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作品。”張帆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