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迪慶在革除陳規陋習、推進移風易俗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婚喪喜慶事宜講排場、大操大辦的風氣在一些地區依然存在,昂貴的花費成為許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當充斥著虛榮、攀比、炫耀心理的不文明觀念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人情味異化為人情債、炫富場、權力秀,移風易俗便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答題。 婚喪事宜的大操大辦實為一場透支幸福的“面子工程”。對普通家庭而言,不惜在煙、酒、菜品上花費巨額開銷,跟風式的攀比心理,可能使家庭陷入經濟困境;對人際關系而言,“禮金通脹”讓情感表達淪為利益交換;對社會風氣而言,奢靡浪費與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更深層的危害在于,這種風氣正在扭曲人們的價值觀,一些人將婚禮、葬禮等場合視為展示自己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舞臺,通過奢華的排場和昂貴的花費來贏得他人的羨慕和尊重,這種風氣可能引發家庭矛盾,更會加劇社會的不公平和矛盾。 破解困局既需要制度牽引的“硬約束”,更離不開價值引領的“軟滋養”。農村群眾應當深知,移風易俗不是否定傳統文化,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州不少村(組、社區)建立了“紅白理事會”制度,通過規定菜品數量、禮金上限、儀式流程或組織集體婚禮等方式來減少婚喪事宜支出、縮減宴席規模,這些實踐表明,用新規矩替代舊習俗,完全能夠贏得群眾認同。全州上下應當致力于培育文明健康的鄉風、家風和民風,讓節儉辦宴成為新時尚,讓鄉村煥發文明新氣象。 當前全黨上下正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作為黨員干部、公職人員更不能簡單將操辦婚喪喜慶事宜視作私事,應當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按照我州《關于規范干部職工辦理婚喪喜慶事宜的規定》,從報備對象、報備內容、程序要求、紀律要求等方面嚴格操辦婚喪事宜報備制度。應當時刻繃緊紀法之弦,帶頭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成風化俗、移風易俗,堅決杜絕利用職權大操大辦、違規操辦甚至巧立名目借機斂財等行為,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進一步樹立清正廉潔的形象,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 新時代的婚喪喜事文明新風,既是千年禮俗文化的現代轉型,也是社會治理創新的生動實踐。當簡約適度的新理念在城鄉落地生根,當人文關懷替代虛榮攀比,當黨員干部率先垂范引領風尚,我們收獲的將是一個更具溫度、更有質感的文明社會。 |



30a7d82a-021b-491a-8616-3beb6c3d319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