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中央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領導小組發布決定,授予北京市朝陽區孫河鄉等3316個村鎮全國文明村鎮稱號,云南省110個村鎮被授予全國文明村鎮稱號。臨滄市臨翔區邦東鄉邦包村、鳳慶縣鳳山鎮前鋒村、鳳慶縣大寺鄉路山村、云縣茶房鄉村頭村、鎮康縣忙丙鄉回掌村、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忙糯鄉忙糯村等6個村入選全國文明村,獲評數量創歷史新高。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 臨翔區邦東鄉邦包村 來了解一下 這里究竟藏著怎樣的“文明密碼” 邦東云海 曾成坤 攝 邦東鄉邦包村位于臨翔區東部,距臨滄城區64公里,全村國土面積36.65平方公里,轄1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09戶1921人,有黨員93人。近年來,邦包村將生態保護、產業發展、文化傳承與基層治理有機融合,走出了一條資源富村、文明潤村、善治興村的文明創建路子。 邦包村 立足生態產業、自然景觀等資源稟賦,多角度唱響資源優勢這臺戲。圍繞生態與文化的雙重傳承,加大古茶園規范化管理力度,持續擦亮6200畝“古樹茶”金字招牌;完成有機茶園認證9000畝,推動茶產業提檔升級,全村茶葉年產量達200余噸,產值達300余萬元。環繞茶山種植山茶、杜鵑等各類苗木1萬余株,打造“茶山花海”,同步帶動村民積極發展民宿、農家樂等旅游配套服務,初步建成以邦東云海為核心,串聯邦東大雪山、古茶園、瀾滄江等景觀的“觀云海、探茶林、覽江景”多元旅居產品體系,每年吸引游客6萬余人次,旅游年收入達300余萬元。依托邦東大雪山原始森林生態資源,以“強村富民”為目標,成立大樹杜鵑山蜜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持續打造“邦東黑蜜”特色品牌,年產蜂蜜5噸,產值達200余萬元。2024年,邦包村集體收入達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萬元,以壯大村集體經濟為著力點,帶動村民組團發展的產業振興路子成效初顯。 邦包村龍塘組觀云平臺 圍繞農村移風易俗、文化文藝、老年活動、矛盾糾紛調解等重點需求,建成了邦包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史館、文化活動廣場、文化活動室等一批農村思想政治和文化陣地,組建了理論宣講、創文創衛、文化文藝、綠色環衛、關心關愛等5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持續組織開展黨的政策理論宣講、“五個普及”、鄉村家長夜校、“一老一小”關愛幫扶等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進一步筑牢了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根基,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積極倡導文明鄉風,深入挖掘本村傳統文化和家教家風典故,通過院壩協商、村民議事、微信互動等方式,組織群眾開展移風易俗大討論,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社會治理等工作,開展“美麗庭院”“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組建村民文藝隊5支130人,定期組織開展特色文化活動,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凝聚向上向善正能量,切實以德治潤鄉村、育文明。 邦包村開展文藝匯演活動 村黨組織堅持以黨建匯民心、聚合力,帶領村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自治性組織,對邦包村《村規民約》進行修定完善,讓“小規約”成為移風易俗的“硬杠杠”。近年來,全村“紅事”辦客時間從平均3天以上縮短至2天以內,“白事”辦客時間從平均5天縮短至2天以內,客事隨禮金額平均控制在100元以內,實實在在減輕了群眾負擔;建成村級公益性公墓,積極破除封建喪葬陋習,培樹文明新風,推動以自治生動力、激活力。聚焦鄉村治理現狀,積極運用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難題,通過播放大喇叭、發放宣傳資料、舉辦法治講堂等方式,常態化開展普法、防電詐、禁毒禁賭等宣傳教育,積極引導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不斷優化網格治理模式,充分發揮網格長及網格員的觸角作用,全面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024年以來,共化解各類矛盾糾紛50余件,解決各類民生訴求120件,真正把網格建成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小單元、把網格員培養成群眾最密切的貼心人,著力以法治保穩定、促和諧。 邦包村院壩協商會議 如今的邦包村 正以“望得見青山、聞得到茶香、留得住鄉愁” 的文明新姿 奮力譜寫著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