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金沙江畔,綠樹環繞、空氣清新。走進德欽縣拖頂鄉念薩村拉龍各村民小組,養蜂青年七斤正在自家的胡蜂養殖基地查看蜂群生長情況,一個個棕褐色的蜂巢如碩果般結在房檐下,林間蜂鳴和蟬鳴交織在一起,奏出動聽的鄉村協奏曲。 “胡蜂的攻擊力很強,稍不注意就會被蜂群圍攻,每年被蟄幾十次是常事。”七斤邊給蜂群投放食物邊說,他黝黑的手臂上布滿了傷疤,每個蟄痕都是他創業路上刻下的“軍功章”。從常年臥床的病弱青年,到創業成功的“蜂王”,七斤用永不放棄的拼搏和堅韌書寫著自己的奮斗故事,如千千萬萬返鄉創業的青年一樣,把夢想之巢筑在了鄉野之上。 病中尋出路 逆境啟新程 2016年,在外務工的七斤突然生了一場重病,無奈只能放棄工作四處求醫。半年時間里,父母帶著他在各大醫院輾轉,積蓄耗盡但病情卻仍未見好轉。帶著微弱的希望,這個倔強的青年選擇回鄉自救,喝中藥、試熏蒸……在三年漫長的養病時光中,看著父母佝僂勞作的身影他暗下決心:“總得找條活路。” 2018年,當七斤在網絡上刷到省外的養殖戶通過胡蜂養殖致富的視頻時,他敏銳地捕捉到了商機:家鄉的山林中野生蜂蛹隨處可見,胡蜂的蜂蛹蛋白質、氨基酸含量高,是天然的營養寶庫,在市場上深受歡迎,每斤的售價超過百元,如果學會人工養殖胡蜂技術會不會是一條出路呢?當時州內人工養殖胡蜂行業還是一片空白,市場前景很好。“這事值得拼!”他暗下決心。 隨后他在網上購入蜂王,開始嘗試養蜂。剛開始由于管理、喂養等技術不到位,第一年,試養的胡蜂全部死亡了。“一次失敗并不代表什么,關鍵是在一次接一次的嘗試中總結經驗”七斤說。再次購入蜂王后,他積極在網絡上搜索相關資料、教學視頻,通過線上向養蜂專家請教,與行業人士交流。在他的堅持中,胡蜂的成活率逐漸提高到98%,蜂群也從開始的二三十群發展到如今的五百多群,七斤逐漸積累了一套自己獨到的養蜂經驗。 用心練本領 日夜淬真技 說起自己的胡蜂事業,七斤侃侃而談:“胡蜂幼蜂主要以蜂蜜水、螞蚱、清水為食,5月至6月幼蜂逐漸長大,6月至9月,需要將蜂群移到環境適宜的林間進行野化,9月至10月有蜂蛹產出。客戶通常會在5月至6月來購買幼蜂自行野化,也會在9月至10月來購買蜂蛹。”對于養蜂的辛苦他卻一筆帶過。野化期間,為了避免蜂群之間相互爭斗,蜂箱間需要間隔一定距離。野化初期,他要隨時進山查看蜂群狀態是否正常、食物是否充足、夜間溫度是否適宜等,有時直到深夜他仍在山林中奔走查看,這使得胡蜂的品質得到了充分保障。2024年,七斤養殖的500群胡蜂全部售空,收入超過10萬元。 追夢不停步 沃野筑蜂巢 打開七斤的手機,咨詢和下單胡蜂的信息一條接著一條。去年以來,咨詢量和訂單量都大幅增加,有客戶一次性下訂300群,但由于養殖數量有限,他只能謝絕,轉而在擴大宣傳和銷售渠道、積攢穩定客戶的基礎上按照計劃穩步擴大養殖規模。“今年已經拒絕了10多名客戶,生意好轉我比任何人都高興,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擴大規模需要大量資金、人力,我希望能夠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慢慢擴大養殖規模。”七斤說,他計劃明年將養殖規模擴大到1000群,發動全家人一起搞養殖,同時也從技術傳授、務工等方面帶動更多村民參與到胡蜂養殖中來。 培育房的門頭上,印著“追夢胡蜂養殖基地”的牌匾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是七斤自己取的名字,也是他對自己許下的諾言——要像胡峰一樣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勇氣,無論怎樣都不放棄,在筑夢路上堅持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