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西安市碑林博物館里,現存有一座官箴碑,箴言全文是:“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碑文后面還刻有五篇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人物的跋文,其中三篇跋文的作者是清朝廣東連平(今廣東河源連平)顏氏三代名人,即顏希深、顏檢、顏伯燾。顏氏祖孫三人先后擔任清朝巡撫、總督等高官要職,分別在山東、浙江、陜西任上,三次將這則三十六字官箴刻石立碑。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顏希深在任山東泰安知府時,在舊科房的殘壁中發現了這則三十六字箴言。箴言原是明孝宗弘治年間,為了整頓吏治、提倡廉政,民間流傳的做官格言,故曰“官箴”。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時任山東泰安知州的顧景祥將這則箴文刻石自警。顏希深讀到這則碑文后,受到很大啟示,于是將它移到署內西廂房,并在碑文后面寫了跋文,當作自己和后繼做官人的座右銘。后來,顏希深調離泰安,就將這則三十六字官箴的拓片帶在身邊,以官箴約束自己。顏希深為官清廉,深孚眾望,歷任濟南知府,江西按察使,福建布政使,湖南、貴州、云南巡撫等職。其母何氏得誥贈一品夫人,民間至今還流傳著乾隆年間顏希深母子在濟南“開倉濟民”的故事。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顏希深之子顏檢從京師調任山東鹽運使,時任泰安知府的汪汝弼,因為知曉泰安府內三十六字官箴碑刻與顏檢的父親顏希深素有淵源,就寄給顏檢數十本三十六字官箴石刻拓本。顏檢看到三十六字官箴及顧景祥、父親顏希深的兩篇跋文后,知道父親在外地做官數十年,“以誠事君,以德及民,以廉馭屬,至今民懷吏畏,猶津津然稱道不衰,所以整躬待物操持原有本也。”顏檢立志繼承父親的廉政精神,勤勉自律。同年,顏檢調任浙江巡撫。次年,顏檢令人重新將三十六字官箴刻在杭州署內墻壁上,奉為座右銘。顏檢為官幾十年,明于吏事,政績頗豐,先后出任江西吉安知府,云南鹽法道,江西按察使,直隸布政使、巡撫、總督等職。史稱他“居官公慎,清潔立身”。 顏檢之子顏伯燾考取翰林后,赴浙江杭州去探望父親顏檢。顏檢拿出三十六字箴言給顏伯燾看,并對他說:“你現在已進入官場,應該懂得做官的道理。此是先人的格言,實也是祖訓。”清道光二年(1822年),顏伯燾出任陜西延榆綏道臺,顏檢又囑咐顏伯燾說:“你今到外面做官,要隨時以三十六字箴言勉勵自己,不能有絲毫松懈。”于是,顏伯燾帶著父親贈送的三十六字官箴石刻拓本去陜西延榆綏道赴任。清道光四年(1824年),顏伯燾寫信請時任長安(今陜西西安)知縣的張聰賢將三十六字官箴重刻石碑,放到碑林,以便廣泛傳播,于是就有了今天陜西西安市碑林的官箴碑。顏伯燾歷任陜西按察使、甘肅布政使、直隸布政使、陜西巡撫、云南巡撫、云貴總督、閩浙總督等職,“嫻習吏治,所至有聲”。后因廈門抗英失事,降三品頂戴留任。《清史稿》說:“顏伯燾懷抱忠憤,而無克敵致果之具”。 顏氏三代作為三十六字官箴的傳承者和踐行者,清正廉明,“三世一品”,創造了“一門三世四督撫,五部十省八花翎”的奇跡,得到世人的好評。(文章摘選自圖書《畫說廉政》)(來源:山西省圖書館宣傳推廣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