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教年輕醫師。 ?德宏融媒記者 劉 芬 通訊員 李凌凌 文/圖? 在德宏州人民醫院超聲科的診室里,一臺超聲儀器的屏幕閃爍著超聲圖像,映照出趙亞麗醫生專注的面龐。39年前,她與邊疆超聲醫學的“黑白時代”一同啟程;39年后,她以“毫米級”的精準與溫度,托舉起這片熱土的超聲醫學之光。從青絲到白發,這位邊疆超聲醫學的奠基人,用一生詮釋了何為醫者的匠心與赤誠。 從黑白超聲到介入診療:拓荒者的39年堅守 20世紀80年代,趙亞麗初入超聲科時,德宏州的超聲醫學尚處于萌芽階段。一臺黑白超聲機、一間狹小診室,便是全部的“家當”。“那時,我們只能做最基礎的腹部檢查,許多患者因無法確診而輾轉奔波?!被貞浲?,她感慨萬千。 面對邊疆醫療的短板,她選擇迎難而上。從心血管超聲、產前篩查到新生兒顱腦檢查,從髖關節評估到介入診斷與治療,她全程參與并推動了德宏州超聲技術的每一次革新。當介入超聲技術在國內興起時,年過五旬的她帶頭攻關,在肝臟腫瘤活檢、膽道置管引流、乳腺腫瘤的旋切、甲狀腺腫瘤的超聲治療等領域實現“零的突破”,讓邊疆患者在家門口就能接受高難度治療?!凹夹g落后,但醫者的責任不能落后?!彼f。 技術破冰:書寫邊疆醫療多個“第一” 翻開趙亞麗的履歷,幾乎等同于德宏州超聲醫學的“發展史”:率先引進開展新生兒顱腦及髂關節超聲檢查、胎兒產前三級四級超聲篩查評估、盆底超聲評估等關鍵技術,為邊疆出生缺陷及新生兒保健提供重要支撐;率先開展超聲引導下介入診斷和治療工作,與各臨床科室合作,使介入超聲在肝臟、甲狀腺、乳腺腫瘤、血管瘤硬化治療等領域的治療有了突破性的發展,讓千余名患者免于開刀之苦;積極參與建立超聲造影培訓基地、盆底評估技術標準,推動診斷精準度躍升。 薪火相傳:打造人才“造血庫” “一人強不算強,邊疆需要一支‘帶不走’的超聲隊伍?!壁w亞麗深知人才是學科發展的命脈。她建立“傳幫帶”機制,手把手培訓州縣醫療機構超聲診斷骨干醫師;積極參與各種新技術、各種超聲診斷規范化培訓等教學項目,督導下級超聲醫生的規范化診斷技術,加速年輕醫師成長。 “她像一本‘超聲活字典’,從血管異常的血流聲就能聽出端倪?!眳⒓优嘤柕膶W員們感嘆道。 科研臨床雙驅動:讓技術落地生根 “科研不是論文里的數據,而是患者臉上的笑容。”趙亞麗主持并參與多項州級科研項目,主持完成研究成果獲德宏州科學技術二等獎一項,參與完成研究成果獲德宏州科學技術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三項,主持并參與完成研究成果獲德宏州衛生系統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撰寫超聲論文20余篇。她將技術成果轉化為臨床實踐,顯著提升產前診斷、盆底超聲評估和甲狀腺、乳腺等的診療水平,提高超聲介入在臨床各領域的地位。 她還曾帶著“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血管吸毒者動靜脈病理變化”課題登上國際學術舞臺,斬獲首屆世界醫學創新大會優秀論文獎。 仁心匠術:屏幕前的生命守護者 在患者眼中,趙亞麗是“用超眼探查病痛的好醫生”。 從醫39載,她始終秉持“精誠”二字:在超聲診斷臺前,以火眼金睛捕捉病灶,為臨床治療提供精準“導航”;在群山之間,堅持下鄉義診,把先進技術送到偏遠村寨。 臨近退休,她仍在探索人工智能與超聲診斷的結合?!凹夹g會迭代,但醫者的初心永遠不變?!痹\室里,她輕撫超聲探頭,目光如炬。 “屏幕前的每一幀圖像,都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金鑰匙;彩色血流中的每一次捕捉,都是健康的承諾?!彼?9年光陰,將這句話刻進邊疆超聲醫學的年輪里。從黑白到彩超,從診斷到治療,她以匠人之心拓荒,以仁者之愛堅守,讓“看不見”的病灶無所遁形,讓“夠不著”的救治觸手可及。 在這位邊疆醫者的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超聲技術的飛躍,更是一代醫療人“擇一事終一生”的信仰。她的故事,正如彩超屏幕上流動的光影,溫暖而恒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