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層巒疊嶂、萬物競生的云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處,經常看到這樣一個身影:他常年跋涉于茫茫林海與雪山險灘之間,孜孜不倦地探尋著生態系統的奧秘,將滿腔赤誠與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傾注在這片土地上,他就是迪慶州優秀共產黨員、云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生態研究所所長格桑。
自投身保護區管護事業以來,格桑始終堅持生態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來自最直接的觀察和最深入的調查,無論是酷暑難耐的盛夏,還是寒風凜冽的嚴冬,他帶領研究所工作人員背負沉重的監測設備,從德欽縣的曲宗貢徒步穿越到維西縣的塔城,從海拔2000米的河谷徒步到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埡口,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珍稀瀕危物種監測、生態系統動態評估等基礎性、關鍵性工作,每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野外度過。
截至目前,他帶領團隊完成了兩期生物多樣性監測計劃,共設置植被類型監測樣地14塊,涵蓋了寒溫性針葉林、針闊混交林、溫涼性針葉林、硬葉常綠闊葉林、寒溫性灌叢、亞高山沼澤草甸等6種典型植被類型。格桑帶領研究團隊在6個垂直植被帶共建設了10塊植物群落固定樣地,動物固定監測樣線24條,并布設370余臺紅外相機,成功記錄了79科167屬239種植物以及16科26屬31種獸類動物,監測到10目30科74屬140種鳥類。 在他的牽頭下,研究所與云南省環境監測中心、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麗江高山植物園合作開展西南山地典型高山植被垂直帶生物多樣性生態監測;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共建白馬雪山高山冰緣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專注于研究高山冰緣植物的生態適應性、群落構建與維持機制以及高山冰緣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過程與功能作用等;與云南大學共建白馬雪山復合生態系統垂直帶譜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設置7個垂直梯度永久監測樣地,研究山地生物多樣性分布規律與維持機制、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結構、過程與功能及其動態變化規律……這一系列舉措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潛心鉆研,用智慧破解生態密碼 格桑不僅是一名身體力行的野外工作者,更是一位嚴謹求實的科學探索者,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云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成果顯著,他帶領科研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實用性的科研攻關:制定了保護區紅外相機監測技術規范,成功實施了滇金絲猴種群動態專項監測巡護,完成了保護區范圍及功能區的調整、勘界立標工作以及杜鵑花屬植物資源的全面調查,組織編寫了《云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18—2027年)》《云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計劃(2021—2025)》等,2021年組織起草并發布了《滇金絲猴種群監測技術規程》及《滇金絲猴救護及放歸技術規程》兩個省級地方標準;2022年完成《云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滇金絲猴種群動態監測報告》;2025年主編出版了《白馬雪山杜鵑花》一書。2023年,格桑參與的云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項目,因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成效顯著,被生態環境部選為優秀案例進行展示。
格桑說,白馬雪山不只是一片林子、幾座山,更是滇金絲猴的家,是很多珍稀動植物的“基因庫”。保護好它們,就是守住了家鄉的“根”,也是留給子孫后代的一份最珍貴的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