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3300米的雪域高原上,68歲的藏族老黨員杜幾已在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鎮和平村肯公村民小組堅守了23年。從村民小組長到黨支部書記,這位雙鬢斑白的基層干部始終踐行“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理念,帶領群眾將昔日矛盾多發、環境臟亂的落后村,打造成和諧宜居、產業興旺的示范村,用堅守詮釋了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黨建引領 筑牢雪域高原的紅色堡壘 2021年村“兩委”換屆后,杜幾肩挑黨支部書記和村民小組長雙重重擔。面對平均年齡偏大的黨員隊伍,他創新實施“1+5”傳幫帶計劃,親自培養5名“90后”年輕黨員,通過“老黨員講傳統、年輕黨員教技術”的互動模式,使支部煥發新活力。 “三會一課”制度在這里從不走過場。每次召開黨員大會、支部委員會、黨小組會時,杜幾總會提前備好雙語(藏漢)學習材料,針對牧區黨員分散的特點,創建“帳篷黨課”“火塘夜話”等特色學習形式。2023年,肯公黨支部榮獲“香格里拉先鋒紅旗黨支部”稱號,成為全鎮首個獲此殊榮的村民小組黨支部。 創新治理 繪就高原藏鄉新畫卷 走進肯公村民小組,寬闊整潔的村道與連綿的青稞田相映成趣,白墻上繪有彩繪的藏式民居在雪山下格外醒目。這番景象源于杜幾推行的“黨員包戶”機制——每名黨員聯系1至3戶群眾,既當政策宣傳員,又做環境監督員,共同努力,提升人居環境。 針對宅基地亂占、牲畜散養等難題,杜幾牽頭制定15條藏漢雙語版組規民約,將生態保護、風貌管控等內容納入其中。他帶頭拆除自家超占的牛棚,帶動23戶村民主動整改。通過“支委包片+黨員示范+群眾參與”模式,村莊完成污水管網改造、垃圾分類點建設等工程,2023年成功創建迪慶州綠美村莊。 實干為民 蹚出鄉村振興新路子 過去,肯公村民小組路況差,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杜幾帶領群眾打響基礎設施攻堅戰,先后爭取項目資金380萬元,組織村民投工投勞建設機耕路及排水溝15公里,覆蓋千畝耕地,解決群眾出行及產業發展難題。 為破解產業瓶頸,杜幾探索“黨支部+合作社+企業”模式,流轉土地800余畝發展高原特色種植,引進青稞深加工企業,使村集體年增收12萬元。他還組建“黨員帶貨小分隊”,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牦牛肉、松茸等特產,2023年助農增收超50萬元。2024年初寒潮期間,他帶領黨員頂風冒雪搶修供水管道,確保6個自然村冬季正常用水。 情系百姓 甘當“雪域和事佬” 杜幾的《民情日記》記滿了群眾的急難愁盼:為孤寡老人申請低保、協調修建農田灌溉設施、調解草場糾紛……他獨創“一杯酥油茶調解法”,在裊裊茶香中化解矛盾100余起。 “調解不是說服群眾,而是感動群眾。”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這位老黨員的調解智慧。如今,肯公村民小組矛盾糾紛發生率下降90%,成為遠近聞名的“和諧示范村”。 在雪域高原的凜冽寒風中,杜幾那件常年別著黨徽的藏袍格外醒目。23年來,他就像高原上的青稞,把根深深扎在基層土壤。從加強黨建到創新治理,從發展產業到服務群眾,這位“銀發書記”用行動證明:只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不平凡的人生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