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山深處,鹽津縣的鄉村圖景正被“三大”富民產業悄然重塑。近年來,鹽津縣將烏骨雞、肉牛、竹作為富民產業,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在連綿的青山間,一幅群眾增收、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錦繡畫卷正徐徐展開。 “黑鳳凰”飛出大山,啄開致富門 興隆鄉蒿芝村的山林間,養殖大戶袁彬的手機屏幕準時亮起,一場熱鬧的林下直播就此開啟。鏡頭里,成群的黑羽烏骨雞撲騰著翅膀飛躍林間,在青翠的竹林與草叢間自在啄食。“大家快看這只‘戰斗雞’,天天在山里練肌肉,肉質絕對緊實!”袁彬笑著拿起一枚剛撿到的雞蛋,輕輕敲開,橙紅色的蛋黃飽滿誘人,評論區立刻被“下單”“想買”的留言刷屏。 從最初的直播帶貨拓寬銷路,到如今謀劃打造烏骨雞主題文旅綜合體,袁彬的致富夢越做越大:“下一步,要讓游客來體驗林間撿蛋、趣味捉雞,再嘗嘗藥膳烏雞湯,把山里的好味道傳得更遠。”他的憧憬,正是鹽津烏骨雞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 作為全縣“一縣一業”核心產業,鹽津烏骨雞在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助力企業發展壯大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截至2024年末,全縣烏骨雞存欄量達138.5萬只,年出欄量288萬只,綜合產值突破6.05億元。產業的騰飛離不開全鏈條的精心打磨:在鹽津縣滇鳳烏骨雞種源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優質血系得到嚴格保存;全縣7個鄉鎮的脫溫場年供應健康雞苗700萬羽;5000個生態雞舍散布于林間,這里的黑羽烏雞運動量是籠養雞的8倍,肉質尤為出眾。 云南禾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發的靈芝烏骨雞等深加工產品,顯著提升了產業附加值。目前,鹽津烏骨雞已在昆明、成都及長三角地區開設品牌門店400余家;縣內建成的現代化工廠年可屠宰烏骨雞1000萬只,深加工自熱烏雞湯1600萬罐,直接聯結農戶4260戶,戶均年增收4600元,更輻射帶動2.3萬余農戶增收。在昆明的一家鹽津烏骨雞主題餐廳里,主廚正現場燉煮藥膳烏雞湯,濃郁的香氣引得食客排起長隊。“喝一口就知道,這是大山里的純正味道!”一名食客贊嘆道。 “牛路子”越走越寬,勁足家業旺 清晨的鹽津縣牛寨鄉牛寨村石板溪,薄霧剛被陽光穿透,2020年建成的肉牛養殖示范場里便傳來陣陣清脆的牛叫聲。37歲的何沛海推開牛舍大門,抓起一把新鮮的青貯飼料撒進食槽,膘肥體壯的牛兒立刻蜂擁而上,歡快地咀嚼起來。他一邊添料一邊算起經濟賬:“在這兒務工每月工資6000元,加上合作社的分紅,一年能掙8萬多元,比在外打工強太多!” 這個占地15.5畝的現代化養殖基地,牛舍、青貯窖、糞污處理區等設施一應俱全,現存欄肉牛208頭,其中能繁母牛120頭。5年來,這里累計出欄肉牛500多頭,產值突破760萬元,更催生出“飼草種植—科學養殖—糞肥還田”的綠色循環產業鏈。“我們堅持‘以種帶養、以養促種’,走生態循環的路子,既保增收又護環境。”示范場負責人何沛山介紹道。 在示范場的帶動下,曾經被村民當廢物丟棄的玉米秸稈,如今成了搶手的“香餑餑”。村民何沛友把自家100畝地改造成“青貯銀行”,夏種玉米、冬種黑麥草,輪作模式讓每畝地年收飼草6噸,去年僅賣飼草就收入11.6萬元。“秸稈粉碎后賣給養牛場,價格比當柴火燒高10倍還不止!”他指著旁邊堆成小山的青貯包,笑得合不攏嘴。 如今,示范場每年能消化周邊飼草1200噸,帶動180余戶農戶實現戶均增收2000元。而牛糞經過處理后變成有機肥,免費提供給周邊農戶用于果蔬種植,形成了“牛糞肥田—農田種飼草—飼草養牛”的生態閉環。這樣的場景,正是鹽津縣肉牛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截至目前,全縣有50頭以上規模的標準化養殖場258個,肉牛存欄量達6.3萬頭,年出欄量1.5萬頭,綜合產值達7.5億元,戶均增收1.5萬元。 山間公路上,運草車、送肥車、收牛車川流不息;手機直播帶貨、智能項圈監測牛群健康、電子耳標溯源成為“新農活”;“養好一頭牛,興旺一個家”的口號傳遍村寨。鹽津人正以“牛勁十足”的奮斗姿態,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斷解鎖“共富密碼”,在烏蒙山間譜寫著新時代的“田園牧歌”。 “竹文章”點綠成金,青山變“銀行” 層巒疊嶂間,百萬畝竹海如碧玉般托起鹽津的生態脊梁。山風拂過,修竹搖曳如萬頃波濤,沙沙竹韻與泠泠水聲相和,織就一幅動人的生態長卷。在興隆鄉大坪村500畝雷竹基地,村民楊興芝的斗笠上灑滿晨光,她彎腰采筍的動作十分嫻熟,竹筐里的鮮筍很快堆成小山。“每天能采鮮筍200多斤,這一季的收入頂得上半年的收入。”楊興芝直起身擦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大坪村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讓荒坡真正變成了“綠色銀行”,帶動188戶群眾實現戶均年增收超萬元。科技賦能讓傳統竹產業煥發新顏:在中和鎮產業園區,云南百年傳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鮮筍經過清洗、切割、調味等工序,變身即食筍、筍罐頭等產品,竹香與機械轟鳴奇妙融合。這家于2022年9月投產的企業,年深加工鮮筍等農特產品5000噸,提供就業崗位200余個,產品遠銷成都、北京、廣州等城市。 竹林深處,鄉村振興的圖景還在不斷延展:普洱鎮正溝村的盤山公路如玉帶纏繞山間,滿載竹材的貨車往來暢通;黃坪村村民將閑置農房改造成“竹韻客棧”,竹筒飯混合臘肉的香氣從廚房彌漫開來;非遺傳承人周玉芳的工作室里,精美的竹編燈飾、竹雕擺件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從2019年的48萬畝到如今的102萬畝,鹽津的竹林“版圖”持續擴展;從單一的竹編手工藝品到10億元產值的產業集群,竹產業強勢崛起;從“靠山吃山”的粗放模式到“養山富山”的可持續發展,鹽津人民用智慧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刻內涵。 產業融合促振興,鄉村繪新圖 鹽津的“三大”富民產業不僅各自蓬勃發展,還在相互促進中實現融合發展:林下養雞,雞糞肥沃土壤;竹葉、竹稈又能作為肉牛飼料,生態循環農業模式逐步成型;觀光農業、鄉村旅游方興未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 鹽津縣相關負責人表示,發展“雞、牛、竹”三大富民產業,既充分考慮了鹽津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也精準契合了市場需求和綠色發展方向。通過政策扶持、科技賦能、品牌打造,曾經的山間小特產,正成長為支撐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夕陽西下,烏骨雞歸林入舍,肉牛漫步回欄,竹海在暮色中漸歸寧靜。但這片土地上的活力不曾停息——電商平臺上的訂單不斷增加,加工車間里的機器不停運轉,農家院里傳出陣陣歡聲笑語。在這里,每一只烏骨雞、每一頭肉牛、每一根竹子都承載著群眾的致富希望,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產業理念碰撞,奏響鄉村振興的“最強音”。當生態優勢持續轉化為經濟優勢,鹽津的鄉村振興故事,正在烏蒙山深處不斷翻開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