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我州首家全國扶貧龍頭企業維西縣綜合貿易公司 綜合貿易公司職工正在加工綠色食品。 今年上半年,迪慶州首家全國扶貧龍頭企業維西縣綜合貿易股份合作公司實現銷售收入600多萬元,預計全年銷售收入突破一千萬元。誰能想到,這是一家曾經瀕臨倒閉的國有企業。是什么力量推動這家國有企業蒸蒸日上的呢?一言以蔽之,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 “改革前,公司經營不景氣,樹倒猢猻散,公司員工無可奈何地另尋生路。”已經在公司工作20多年的老張告訴記者,“當時,我們的心里挺難過,干了20多年工作,一下子就回家了。”像老張一樣,綜合貿易公司的17名員工親身經歷了公司瀕臨倒閉時的窘境:職工沒活干,拿不到工資,妻兒老小的生活沒有著落,職工的養老保險金、醫療保險金和失業保險金交不起。職工怨聲載道,紛紛上訪。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2005年,綜合貿易公司負債達到97.3萬元,資不抵債,面臨倒閉。企業何處去?職工何處去?上級關心、職工關注! 固步自封只能是死路一條,改革才有出路,創新才有希望。就在綜合貿易公司行將倒閉的時候,維西縣委、縣政府組織由經貿委、發改委等部門組成的工作組進駐公司推進改革。一場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企業改革在綜合貿易公司拉開了帷幕。 通過民主方式,選舉張學軍擔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通過建立股份制,拓寬融資渠道,調動職工積極性,職工當家做主人。 “我們是公司的股東,公司的利益與我們緊緊連在一起。”公司職工、股東和根的話表達了全體職工的心聲,“過去,我們不關心企業的發展,只重視自己在崗位上的工資,如今,我們想公司所想,急公司所急,多為公司做貢獻就是多為自己做貢獻。” 同樣的人,在不同體制下產生截然不同的工作態度;同樣的企業,在不同的體制機制下產生截然不同的經濟效益。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17名職工人人是股東,綜合貿易公司是他們的利益共同體。大家都關心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建立了科學的決策機制和監督制度,企業的決策不再由個人說了算,而是嚴格按照《公司章程》科學運作。民主決策、科學決策使公司起死回生,首先盤活了資產,公司把原先用來加工豆腐等產品的場地改造為農貿市場,資源潛力得到充分挖掘,開辟出新的就業崗位,職工有了做活的崗位,養家糊口的生活來源,公司也因此走出了困境。 “找準產業定位是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董事長、總經理張學軍告訴記者,“我們集思廣益對企業的發展做出科學定位,與維西縣產業政策相適應,利用豐富的生物資源打造拳頭產品,創造馳名品牌,把企業做強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