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迪慶州水利事業發展回眸 改革開放30年來,州委、州政府結合州情,提出“人畜飲水要上山,水利工程保重點”、“大力開發水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的思路,我州水利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自流灌溉、電力提灌齊頭并進;人飲工程深得民心;堤防工程護佑良田;水電產業迅速發展;各項工作亮點頻閃。據統計,到2007年底,全州共建成各類水利設施10994項,其中在金沙江、瀾滄江沿線建成電力提灌站20處,裝機達3.944萬kw,建引水工程1730件,引水工程年設防總計供水能力達3.0166億立方,全州有效灌溉面積達25.29萬畝,全州建成農村人畜飲水工程946件,累計解決了24.77萬人、52.52萬頭(只)大小牲畜的飲水困難,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等工程體系,為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靠天吃飯”到“旱澇保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迪慶的水利事業開始進入改革開放、講求經濟效益的新階段。全州水利工作以解決貧困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為目標,認真落實“水利工程保重點,人畜飲水要上山”的要求,堅持新建工程與除險加固相結合的原則,對運行年代久、老化失修的骨干引水溝渠進行防滲加固處理,并進一步加大興建“三面光”節水灌溉工程力度,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在“十五”期間,我州水利事業進入了又好又快發展時期,共向國家水利部、省水利廳爭取資金并投入各類水利資金達1.5億元,共建設“五小”水利工程2582件,歲修、清淤工程8138件,鄉鎮供水工程5件,引水除險加固和“三面光”工程73件。新建成了我州歷史上第一座中型蓄水工程——桑那水庫,及時緩解了香格里拉縣城供水緊缺的矛盾,為香格里拉城市建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城市供水基礎設施,保障了充足的水源。“十五”期間,全州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32萬畝,累計改善和恢復灌溉面積31.6萬畝,新增防洪除澇面積2.05萬畝,改造中低產田1.15萬畝,建設高穩產農田0.98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645萬畝。由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全州種植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青稞、反季節蔬菜、高原馬鈴薯、葡萄、蠶桑、藥材等特色優勢作物發展勢頭強勁,通過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進一步優化了全州農業產業結構。 據統計,到2007年底,全州共建成各類水利工程10994件。建成香格里拉縣桑那水庫、維西縣處垮奪水庫等一批中、小型水庫,水庫總容量達0.1513億立方,極大改善了城鎮供水基礎設施條件。在金沙江、瀾滄江沿線建成電力提灌站20處,裝機3.944萬kw,其中:金沙江提灌工程列入省基建項目,共建成電力提灌站12站14級,裝機3.867萬kw;瀾滄江一期電力提灌工程為扶貧項目,共建成2站4級,裝機770kw。新建引水工程1730件,引水工程年設防總計供水能力達3.0166億立方。全州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8.9萬畝,比1979年增長83%,全州有效灌溉面積達25.29萬畝。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等工程體系,為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農田水利建設的逐步改善,進一步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和抗自然災害能力,農業生產效益明顯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