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省民政廳、州民政局的關心、支持下,香格里拉縣民政局全體干部職工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努力爭創一流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通過幾代民政干部職工的努力,民政工作讓群眾滿意,得到國家、省、州、縣的充分肯定,多次受到表彰。為香格里拉縣的民族團結、維護藏區的穩定、經濟的持續發展、人民安居樂業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領導高度重視民政工作,逐年加大財政的投入力度,是維護藏區穩定的有力保證 民政部門是政府的重要職能部門之一,是黨委、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擔負著全縣的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管理工作。香格里拉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民政工作,為了加強對民政工作的領導,各級機關專門指定的領導來分管民政工作,把民政工作列入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做到民政工作年初有部署(召開民政工作專題會議),年終有總結(民政工作匯報會),并與各鄉鎮簽訂目標責任書,把民政工作做得好壞列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把民政事業發展的主要指標納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形成了一套健全的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民政工作機制。盡管縣級財政十分困難,但縣委、政府還是優先把各項民政事業經費納入預算,每年年初就及時撥付到位,而且逐年增加,若遇到特殊情況予以追加,并設立財政專戶管理、??顚S茫瑳]有擠占、挪用現象發生,有力地保障了民政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體恤民情,為民解困,為構建和諧穩定藏區添磚加瓦 民生問題事關困難群體基本生活權益,事關社會穩定大局。香格里拉縣民政局認真抓好事關民生的各項工作,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確保困難群眾人心安定。 ?。ㄒ唬?災后民房恢復重建工作。2008年雪災發生后,香格里拉縣民房恢復重建工作任務十分繁重,縣民政局把其列為2008年縣為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的一項民心工程,實施了970戶的民房恢復重建,下撥資金達390萬元。 ?。ǘ┏鞘械捅9ぷ骰緦崿F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香格里拉縣保障人數從原來的25戶76人,增至現在的2169戶3938人,保障標準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原保障金為182元,目前保障標準為259元,月補差184.42元。保障范圍從民政救濟對象、無業居民擴大到企業困難職工和下崗職工,覆蓋了所有收入低于保障標準的城鎮人口,累計發放低保金713.94萬元。 ?。ㄈ┺r村低保穩步推進。香格里拉縣共有農村特困居民11100人和農村高齡貧困老人4718人受益。2008年上半年每人每月補助40元;下半年開始,經多方努力,又爭取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名額14440人,每人每月補助由原來的40元提高至50元。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名額為30258人,年需發放保障金1815.48萬元。 (四)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得到群眾高度贊譽。目前共救助 815 人,支出醫療救助金141.26萬元。做到了審批和資金發放兩條線,確保資金的??顚S?。 (五) 五保戶、孤兒、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實現跨越。全縣共有五保戶1346人。其中城鎮低保集中供養8人,城鎮低保分散供養998人,農村低保供養340人。分散供養的城鄉五保戶定期每人每月發放救助資金60元,全年720元,并代其徼納合作醫療費,看病實行全部報銷,使全縣的五保戶供養水平基本達到當地群眾平均生活水平。 全縣的孤兒有50人,自2005年12月起,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所有孤兒全部得到定期救助,每人每月35元,全年420元,由鄉(鎮)民政干部統一發放,并實行動態管理。 在沒有專職人員配備,沒有救助站的情況下,縣民政局按照《城市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設立臨時求助站,對在香格里拉縣的自愿受助乞討人員全部實行無償救助。 ?。┬燎跐查_雙擁花,構建和諧邊疆藏區。香格里拉縣有優撫對象2100多人,重點優撫對象587人。其中“三屬”43人,在鄉傷殘軍人19人,在鄉老復員軍人39人,傷殘人員67人,無軍籍退休職工19人,軍休干部1人。醫療難問題基本解決。所有重點優撫住房難問題得到解決,共解決441戶,補助資金292.4萬元。先后5次被省委、省政府、省軍區授予“雙擁模范縣”的光榮稱號。 ?。ㄆ撸┛茖W管理,依法行政,為構建和諧香格里拉盡心盡力。全縣63個村(居)委會建立規范,符合縣情,并有效發揮著作用,民主選舉和村務公開規范,民主決策和監督機制完善,按時完成了三屆的村(居)委會換屆工作,沒有發生重大的違規違法選舉。全縣的村(居)委會全部建立了村(居)民會議或村(居)民代表大會制,制定了村規民約,實行村民議事制度,村務公開,實施村財鄉管。自2003年起到2008年,對全縣63個村(居)委會辦公條件進行改造,州、縣投入資金480萬元,使村辦公條件得到明顯改善。通過幾年的努力,5個社區基礎設施有了明顯的改善,實現有辦公室、活動室、圖書室、娛樂健身室、衛生室、警務室,成為群眾辦事、娛樂、學習的好去處。與此同時加快了社區配套組織機構。史無前例的殯葬基礎設施建設,造福子孫后代。為了搞好殯儀館的建設工作,民政局的干部職工先后87次深入到小中甸鎮、建塘鎮進行了選址調查,最后通過多次與建塘鎮尼史村吾農小組群眾講事實,擺道理,耐心說服群眾,誠心終于打動了民心,同意在該社修建香格里拉殯儀館,現殯儀館主體工程已全部峻工進入試運行。使云南藏區的社會福利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拉開了云南藏區殯葬改革的序幕。全面完成地名補查,行政區劃工作取得歷史性突破。全面開展了地名補更工作,共補更地名2754條,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標準化、規范化處理并輸入微機,系統完成鄉級境內重要實體的文字概況,標注全縣地名圖三套99幅。全面完成行政區域界線勘定任務,勘定省界1000多公里,縣界330公里,與此同時,州內1條230.7公里的縣界,21條1797.3公里的縣內鄉鎮區域界線也劃上圓滿的句號,從源頭上消除邊界糾紛,為依法治界打下堅實的基礎,全縣實現依法管界,城市地名標志設置基本完成,農村地名標志設置部分已啟動。行政區劃調整穩妥,沒有發生重大突發性事件。做好老齡工作。多方籌措資金七萬多元,改善了9個村老齡協會的基礎設施,組織14個老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把農村貧困老年人列入低保范圍,并開展20位80歲以上的特困老人實施助醫、助養活動,熱心為老年朋友辦理老年優待證。 三、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提高服務水平 建設一支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高素質的民政干部隊伍,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對于做好新形勢下的民政工作和維護藏區的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時期民政工作十分繁重、艱巨,要在工作上取得新突破新進展,就必須有一個團結務實,開拓進取的領導班子,縣民政局對干部職工要求就是“團結進取,開拓創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在工作中努力形成體現黨的宗旨、時代精神和民政特色的領導作風,把“為民”作為各項民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滲透到民政工作的每一項業務每一個環節中,工作上堅持求真務實的作風,一切從實際出發,講真話,報實情,干實事,求實效,抓好每項具體工作,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凡事做到嚴謹科學,做到精心策劃,有組織、有檢查、有驗收、有總結。重辦實事,開展工作時依靠群眾,經常深入到邊遠貧困地區調查了解群眾的生產生活,傾聽群眾的呼聲,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使各項工作和決策符合群眾的利益,符合群眾的要求,使群眾滿意。結合民政干部變動頻繁專業人員少的實際,縣民政局里常組織干部職工學習新時期各項民政業務知識,以及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深入探討民政工作改革與發展的新途徑、新方法。領導大力支持干部職工參加各種培訓和學習,不滿足于“一業精”而是通過各種渠道達到“樣樣通”。還創造性地開展業務工作。全縣民政干部干部職工的學習氣氛濃厚,分析和解決問題和駕馭民政工作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宗旨意識進一步加強,為開展好民政工作提供有力的保證。 |